《明史》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又次朝見。其日,妃詣內殿陛下,候皇帝升座。司閨導妃入,北面立,再拜,自西階升。宮人奉棗栗盤,進至御座前授妃。妃奠於御前,退復位,再拜。禮畢,詣皇后前,奉腶修盤,如上儀。

又次醴妃,次盥饋,次謁廟,次群臣命婦朝賀,皆如儀。

四年,冊開平王常遇春女為皇太子妃。禮部上儀注,太祖覽之曰:“贄禮不用笄,但用金盤,翟車用鳳轎,雁以玉為之。古禮有親迎執綏御輪,今用轎,則揭簾是矣。其合卺,依古制用匏。妃朝見,入宮中,乘小車,以帷幕蔽之。謁廟,則皇太子俱往。禮成後三日,乃宴群臣命婦。”著為令。

成化二十二年,更定婚禮。凡節冊等案,俱由奉天左門出。皇太子親迎,由東長安門出。親迎日,妃服燕居服,隨父母家廟行禮。執事者具酒饌,妃飲食訖。父母坐堂上,妃詣前各四拜。父命之曰:“爾往大內,夙夜勤慎,孝敬無違。”母命之曰:“爾父有訓,爾當敬承。”合卺前,於皇太子內殿各設拜位。皇太子揖妃入就位,再拜,妃四拜,然後各升座。廟見後,百官朝賀,致詞曰:“某官臣某等,恭惟皇太子嘉禮既成,益綿宗社隆長之福。臣某等不勝欣忭之至,謹當慶賀。”帝賜宴如正旦儀。命婦詣太后皇后前賀,亦賜宴,致詞曰:“皇太子嘉聘禮成,益綿景福。”余大率如洪武儀。

親王婚禮

唐制,皇子納妃,命親王主婚。宋皆皇帝臨軒醮戒,略與皇太子同。明因之。

其宣制曰:“冊某氏為某王妃。”納采,致詞曰:“某王之儷,屬於懿淑,使某行納采禮。”問名詞曰:“某既受命,將加諸卜筮協從,使某告吉。”主婚者曰:“制以臣某之子,可以奉侍某王,臣某不敢辭。”納吉詞曰:“卜筮協從,使某告吉。”主婚者曰:“臣某之子,愚弗克堪。卜貺之吉,臣與有幸,謹奉典制。”納徵詞曰:“某王之儷,卜既協吉,制使某以儀物告成。”主婚者曰:“奉制賜臣以重禮,臣某謹奉典制。”請期詞曰:“某月日涓吉,制使某告期。”主婚者曰:“謹奉命。”醮戒命曰:“往迎爾相,用承厥家,勖帥以敬。”其親迎、合卺、朝見、盥饋,並如皇太子。盥饋畢,王皮弁服,妃翟衣,詣東宮前,行四拜禮。東宮坐受,東宮妃立受二拜,答二拜。王與妃至妃家,妃父出迎。王先入,妃父從之。至堂,王立於東,妃父母立於西。王四拜,妃父母立受二拜,答二拜。王中坐,其餘親屬見王,四拜,王皆坐受。妃入中堂,妃父母坐,妃四拜。其餘序家人禮。

太祖之世,皇太子、皇子有二妃。洪武八年十一月,徵衛國公鄧愈女為秦王次妃,不傳制,不發冊,不親迎。正副使行納徵禮,冠服擬唐、宋二品之制,儀仗視正妃稍減。婚之日,王皮弁服,導妃謁奉先殿。王在東稍前,妃西稍後。禮畢入宮,王與正妃正坐,次妃詣王前四拜,復詣正妃前四拜。次妃東坐,宴飲成禮。次日朝見,拜位如謁殿。謁中宮,不用棗栗腶修,余並同。

公主婚禮

古者天子嫁女,不自主婚,以同姓諸侯主之,故曰公主。唐猶以親王主婚。宋始不用,惟令掌婚者於內東門納表,則天子自為主矣。明因之。

凡公主出降,行納采問名禮,婿家備禮物表文於家庭,望闕再拜。掌婚者奉至內東門,詣內使前曰:“朝恩貺室於某官某之子,某習先人之禮,使臣某請納采。”以表跪授內使。內使跪受,奉進內殿,執雁及禮物者從入。內使出,掌婚者曰:“將加卜筮,使臣某問名。”進表如初,內使出曰:“有制。”掌婚者跪,內使宣曰;“皇帝第幾女,封某公主。”掌婚者俯伏,興。入就次,賜宴出。

納吉儀與納采同。掌婚者致詞曰:“加諸卜筮,占曰從吉,謹使臣某敢告納徵。”婿家具玄纁、玉帛、乘馬、表文如儀。掌婚者致詞曰:“朝恩貺室於某官某之子某,有先人之禮,使臣某以束帛、乘馬納徵。”請期詞曰:“某命臣某謹請吉日。”

親迎日,婿公服告廟曰:“國恩貺室於某,以某日親迎,敢告。”將行,父醮於廳,隨意致戒。婿再拜出,至內東門內。內使延入次,執雁及奉禮物者各陳於庭。其日,公主禮服辭奉先殿,詣帝後前四拜,受爵。帝後隨意訓戒。受命訖,又四拜。降階,內命婦送至內殿門外,公主升輦。至內東門,降輦。婿揭簾,公主升轎。婿出次立。執雁者以雁跪授婿,婿受雁,跪進於內使。內使跪受以授左右。婿再拜,先出,乘馬還。公主鹵簿車輅後發,公侯百官命婦送至府。婿先候於門。公主至,婿揭簾。公主降,同詣祠堂。婿東,公主西,皆再拜。進爵,讀祝,又再拜。出,詣寢室。婿公主相向再拜,各就坐,婿東,公主西。進饌合卺如儀,復相向再拜。明日,見舅姑。舅姑坐於東,西向。公主立於西,東向,行四拜禮。舅姑答二拜。第十日,駙馬朝見謝恩,行五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