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常大淳雙福 王錦繡 常祿 王壽同 蔣文慶 陶恩培多山 吉爾杭阿劉存厚 繃闊 周兆熊 羅遵殿王友端 繆梓 徐有壬 王有齡

常大淳,字蘭陔,湖南衡陽人。道光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湖南鎮筸兵變,戕營官,鎮道莫敢誰何,大淳疏劾之。出為福建督糧道,署按察使。晉江縣獲洋盜三百八十餘人,總督欲駢誅之,大淳力爭,全活脅從者近三百人。司獄囚滿,大淳曰:“囚不皆死罪,獄無隙地,疫作且死。”乃分別定擬遣釋,囹圄一清。歷浙江鹽運使、安徽按察使。母憂歸,服闋,授湖北按察使,遷陝西、湖北布政使。三十年,擢浙江巡撫。

鹹豐元年,海盜布興肆擾,疏劾黃岩、溫州、乍浦三鎮總兵應調遲延,親赴寧波,與提督會剿,降其渠,凡五月事定。二年,調湖北。粵匪犯長沙,土匪蜂起,或議停文武鄉試,大淳不可,終事無譁。尋調山西,未行,時總督程矞采駐防湖南,失機獲罪,徐廣縉代之,駐湖南督師,而賊勢益張。兩湖集兵長沙,防岳州者僅千人,大淳奏調陝甘兵未至,岳州土匪王萬里等踞桃林,檄防兵討之,萬里遁,而粵匪己走寧鄉,破益陽,出臨資口。

先是,大淳檄巴陵紳士吳士邁練漁勇防水路,扼土星港設柵,千人守之,商賈民船萬餘,皆阻柵不得行。及賊至,漁勇潰,船悉為賊有,水陸並下。提督博勒恭武守岳州,不戰而走,城遂陷。武漢大震,兵不滿五千,奏留江南提督雙福募勇繕城為守御計,而兩司以下亦少應變才。大淳性仁柔,但以好語拊循士卒,莫能得其死力。賊至,先陷漢陽,作浮橋攻武昌。提督向榮自湖南來援,距城十餘里,阻賊不得前。十二月,賊由江岸穴地轟城,遂陷,大淳死之,妻劉、子集松、子婦馬、孫女淑英並殉。詔贈總督,諡文節,祀昭忠祠,並於湖北建立專祠。

同城文武被難者,提督雙福,學政、光祿寺卿馮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道員王壽同、王東槐、林恩熙,知府明善、董振鐸,同知周祖銜,知縣繡麟,而總兵王錦繡、常祿皆以援師入城助守,同殉焉。馮培元、王東槐自有傳。

雙福,他塔拉氏,滿洲正白旗人。由護軍從征喀什噶爾,洊升參領,出為湖北副將。剿崇陽匪鍾人傑,功最,賜號烏爾瑪斯巴圖魯,累擢河北、古州兩鎮總兵,江南提督。大淳疏請留防,改授湖北提督。城陷,死之。子德齡,同遇害。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謚武烈。

王錦繡,廣西馬平人。由行伍累擢雲南曲尋協副將。率滇兵赴廣西剿匪,擢鄖陽鎮總兵。常祿,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由護軍校洊擢雲南副將。剿廣西匪,擢河北鎮總兵,賜號強謙巴圖魯。錦繡、常祿轉戰廣西、湖南,皆有功績。及湖北告警,偕同赴援,戰於蒲圻,獲勝,遂入武昌嬰城固守。城陷,巷戰,同死之,並優恤,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錦繡謚壯節,常祿謚剛節。

王壽同,江蘇高郵人,尚書引之子。捐納刑部郎中。道光二十四年進士。用原官遷御史,出為貴州黎平知府,擢湖北漢黃德道。在黃州募勇,令子恩晉訓練,得精銳四百人。武昌被圍,壽同率以赴援。沖賊營縋城入,任戰守,屢擊斬攻城賊。以瓮德法知賊由江岸穴地道,方鑿穴出擊,地雷發,壽同率恩晉巷戰,同遇害。予騎都尉世職,祀京師昭忠祠,與子恩晉同於本籍建忠孝祠,賜兩子恩錫、恩炳並為舉人。後左都御史單懋謙疏陳壽同治績,追謚忠介。

蔣文慶,字蔚亭,漢軍正白旗人。嘉慶十九年進士,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出為雲南曲靖知府,調雲南府。道光十二年,擢甘肅寧夏道。在邊十年,濬渠,興水利。遷浙江按察使,護理巡撫,遷安徽布政使。文宗即位,下詔求賢,巡撫王植薦之,鹹豐元年,就擢巡撫。奏請鳳、潁所屬宜練團,與保甲並行。

二年,粵匪犯長沙,命遣安徽兵一千赴援湖北。總督陸建瀛慮賊窺吉安,請所調兵改赴江西。文慶疏言:“安慶、潛山等營已起程者,毋庸北還;其未出境之徽、寧二營改赴江西;仍各募足千人,俾資援應。惟安徽兵僅六千,各有分防汛地,省垣單危。潁、鳳民團強勁,臣擬增募二千;如賊氛益熾,請調江蘇兵三千。統計庫帑撥解甘肅、河工及本省兵餉銀五十五萬兩,近又以十餘萬解楚,實已無餘。乞將續收地丁契雜及蕪、鳳兩關稅入截留備用。”建瀛以文慶張皇,漸生異議。及賊至岳州,復申募勇留餉前議,始奉總理安徽防剿之命,遣按察使張熙宇、游擊賡音布扼小孤山,自與壽春鎮總兵恩長籌守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