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永吉家居,究心黃河下游閼壅為害,嘗議修涇河閘,濬射陽湖。九年,疏言:“黃水自邳、宿下至清河口,淮、泗之水聚於洪澤湖,亦出清河口。二水交會,淮、泗弱勢,不能敵黃。折而南趨四百餘里,出瓜洲、儀真方能達江。一線運河,收束甚緊,即有大小閘洞宣洩,海口不開,下流壅滯,以致河堤十年九決。海口在興化、泰州、鹽城境內,輒為附近居民填塞。乞敕河、漕重臣相度疏濬,復其故道。淮、泗消則黃河勢亦減。”

時河以北諸省患水,而江以南又苦旱,屢詔蠲賑,而湖廣、四川、閩、廣諸鎮待餉甚急。永吉疏請下廷臣籌足餉救荒之策,上命永吉詳具以聞。永吉因言:“各省兵有罪革占冒,馬亦有老病弱斃,十汰其二。以百萬之餉計之,歲可省二十萬。即以裁省之項,酌定直省災傷分數,則兵清而賦亦減。”上嘉納之。

畿輔奸民,每藉投充旗下,橫行骫法。永吉疏陳其害,謂:“上乾國法,下失人心,請敕禁王大臣濫收人投旗,以息諸弊。”十年,擢兵部尚書。十一年,與刑部尚書覺羅巴哈納等分賑直隸八府。轉都察院左都御史,擢秘書院大學士。

永吉在兵部,鞫德州諸生呂煌匿逃人行賄,讞未當,下王大臣詰問,永吉厲聲爭辨。事聞上,諭曰:“永吉破格超擢,當竭力為國,乃因詰問,輒至忿怒,豈欲效陳名夏故態耶?”左授倉場侍郎。十二年,仍授國史院大學士。尋加太子太保,領吏部尚書。

十四年夏,旱,疏請“下直省督、撫、按諸臣清釐庶獄,如有殊常枉屈,奏請上裁;贖徒以下,保釋寧家”。下所司議行。鏇以地震具疏引咎,上復責其博虛名。十五年,以兄子樹德科場關節事發,左授太常寺少卿,遷左副都御史。十六年,卒。上以永吉勤勞素著,命予優恤,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文通。

黨崇雅,陝西寶雞人。明天啟五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順治元年,以天津總督駱養性薦,授原官,調刑部。疏言:“舊制,大逆大盜,決不待時,餘俱監候秋後處決,未嘗一罹死刑,輒棄於市。請凡罪人照例區別,以昭欽恤。新制未定,並乞暫用明律。俟新例頒行,畫一遵守。”二年,復疏言:“流寇暴虐,今剿滅殆盡。恐寇黨株連,下民未獲寧止。請速頒恩赦。督、撫、司、道及府、州、縣各官,簡用務在得人,庶可廣皇仁,布實政。”並得旨允行。駱養性被訐貪婪通賊,辭連崇雅,讞不實,免議。給事中莊憲祖劾崇雅衰庸,崇雅疏乞罷,留之。五年,擢尚書。六年,加太子太保。八年,調戶部,加少保。十年,引疾告歸,命仍支原俸。鏇召還。十一年,授國史院大學士。十二年,復以老乞休,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入謝,上見其老,賜御服,諭曰:“卿今還里,服朕賜衣,如見朕也!”臨行,復召見,賜茶,慰以溫語,命大學士車克送之。十三年,敕存問。康熙五年,卒。明福王時,定從賊案,崇雅與衛周祚、高爾儼皆與。

衛周祚,山西曲沃人。明崇禎進士,官戶部郎中。順治元年,授吏部郎中。再遷刑部侍郎,疏言:“各省逮捕土寇,坐輒數十人,請飾鞫訊得實,具獄詞解部。京師多訐訟,請嚴反坐罪。功臣犯法,請復收贖之令。”調吏部,疏言:“六部司屬,請每歲令堂官糾舉黜陟。”“疆圉新辟,招民百名,即授知縣,暫委各官,即予本職,乃一時權宜計。請試以文義,有不嫻者,招民改武職,暫委授佐雜。”皆下部議行。擢尚書,歷工、吏二部。十五年,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刑部尚書,改國史院。以葬兄周胤乞假還。復起授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以疾乞休。康熙十四年,卒,諡文清。周祚居鄉謹厚,聖祖稱之。西巡,遣大臣酹其墓。

周胤,明崇禎七年進士,官御史。順治初,授原官。官至兵部侍郎。

高爾儼,直隸靜海人。明崇禎十二年進士,官編修。順治初,授秘書院侍講學士。遷侍郎,歷禮、吏二部,擢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九年,為御史吳達所論,乞罷。鏇起補弘文院大學士。十二年,卒,贈少保,諡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