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建炎初,置御營司,以宰相為之使。四年,罷,以其事歸樞密院機速房,命宰相范宗尹兼知樞密院。紹興七年,詔:"樞密本兵之地,事權宜重。可依故事置樞密使,以宰相張浚兼之。"又詔立班序立依宰相例。其後或兼或否。至開禧,以宰臣兼使,遂為永制。使與知院,同知、副使,亦或並除,其簽書、同簽書並為端明殿學士,恩數特依執政,或以武臣為之,亦異典也。

都承旨 副都承旨 掌承宣旨命,通領院務。若便殿侍立,閱試禁衛兵校,則隨事敷奏,承所得旨以授有司,蕃國入見亦如之。檢察主事以下功過及遷補之事。都承旨,舊用院吏遞遷。熙寧三年,始以東上合門使李評為之,又以皇城使李綬為之副,更用士人自評、綬始。是月,詔都承旨、副都承旨見樞密使、副如合門使禮。五年,以同修起居注曾孝寬兼都承旨,參用儒臣自孝寬始。元豐四年,客省使張誠一為都承旨。都承旨復用武臣,自誠一始。元祐初,復以文臣為都承旨。其後以待制充。元符三年,王師約為都承旨,左司諫陳瓘言:"神考以文臣為都承旨,其副則參求外戚武臣之可用者。今師約未歷邊任,擢置樞屬掾文臣之位,甚非神考設官之意。"至崇寧以後,專用武臣。

建炎四年,高宗在會稽,以武臣辛道宗為都承旨,頗用事。紹興元年,道宗既免,乃詔依元祐職制,都承旨以兩制為之。如未曾任侍從之人,即依權侍郎法,又或加學士、待制、修撰貼職。乾道初,再用武臣,自張說始。淳熙九年,都承旨復用士人,自蕭燧始。副都承旨文、武通除。

檢詳官 熙寧四年置,視中書檢正官。元豐初,定以三員,及改官制,罷之。建炎三年,復置檢詳兩員,敘位在左、右司之下。紹興二年減一員。

計議官 四員。建炎四年,罷御營使司,並歸樞密院為機速房。隨司減罷屬官,置幹辦官四員,詔並改為計議官。至紹興十一年減罷。

編修官 隨事置,無定員,以本院官兼者,不入銜。熙寧三年,以王存、顧臨等同編修《經武要略》,兼刪定諸房例冊。初擬都、副承旨提舉,神宗謂存等皆館職,不欲令承旨提舉,詔改為管幹。紹聖四年,編修刑部、軍馬司事,令都、副承旨兼領。政和七年,編修《北邊條例》,又別置詳覆官。

講議司 崇寧元年,以尚書省講議武備房歸樞密院置,以知院蔡卞提舉。三年,卞奏武備本院諸房可行,不必專局,乃罷之。紹興置編修官二員。

監三省、樞密院門 舊系差小使臣及內侍官充。嘉定六年,詔以曾經作縣、通判資序人充。小使臣省罷,內侍官改以三省、樞密院門機察官系銜。

主管三省、樞密院架閣文字 一員,嘉定八年置,以選人、京朝官通差。

三省、樞密院激賞庫 三省、樞密院激賞酒庫 監官各二人。(初以武臣,嘉泰末,始易以選人。)二庫並因紹興用兵,創以備邊;後兵罷,專以備堂、東兩廚應乾宰執支遣。若朝廷軍期急速錢物金帶,以備激犒;諸軍將帥告命綾紙,以備科撥調遣等用。省、院、府吏胥之給,亦取具焉。

御營使 提舉修政局 制國用使 都督諸路軍馬 中興,多以宰相兼領兵政、財用之事,而執政同預焉。因事創名,未久遄罷,可以不書。以其關宰相設施,因記其名稱本末附見焉。

建炎元年,置御營司,以宰相為之使,仍以執政官兼副使。其屬有參贊軍事,以侍從官兼;提舉一行事務,以大將兼。其將佐有都統制及五軍統制以下官。初以總齊行在軍中之政。三年,詔御營使司止管行在五軍營砦事務,其餘應乾邊防措置等事,釐正歸三省、樞密院。四年,詔自今宰相兼知樞密院事,罷御營使。時臣僚言:"宰相之職,無所不統。本朝沿五代之制,政事分為兩府,兵權付於樞密,比年又置御營使,是政出於三也。請罷御營司,以兵權付之密院,而以宰相兼知,庶幾可以漸議兵政。"故罷使及官屬,以其事歸密院,為機速房。至紹興二十九年九月,詔:"祖宗舊制,樞密院即無機速房,合行減罷。"紹興三十一年,金主亮來攻,帝將臨江視師。其冬,以和義郡王楊存中為御營宿衛使,兵罷復免。明,孝宗即位,又以御營使命之。然但自名一司,掌殿前忠勇等軍,非復建炎之比,未幾而。存中非宰執,附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