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自中書、樞密並曾任兩府,雖不帶職,(曾任兩府而致仕同。)宣徽,三司,觀文、資政、翰林、端明、翰林侍讀侍講、龍圖、天章學士,樞密、龍圖,天章直學士,知制誥,中書舍人,待制,御史台,開封府,節度使至刺史,三館,秘閣,審刑院,刑部,大理寺,諸王府記室、翊善以下至諸王宮教授,知審官院,勾當三班院,糾察刑獄,判吏部銓、南曹、登聞檢院、鼓院,司農寺及國子監直講、丞、簿,河北、河東、陝西轉運使,皇子親王,諸衛大將軍至率府副率,兩省都知、押班,不帶遙郡諸司使、副,兩府供奉官以下至內品,(惟內品特給一分見錢。)及樞密都承旨以下,並給見錢。餘官並防禦使以下諸衛將軍、橫行、諸司使遙領者,悉一分見錢,二分他物。(其兩省都知、副都知遙領刺史以上者,即給一半見錢。)

三司檢法官,十千。(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五兩。願請前任請受者聽,若轉京朝官,隨本官料錢、衣賜。)權知開封府並判官、推官,(料錢、衣賜並隨本官。舊志云:判官三十千,推官二十千,並給見錢。司錄,二十千。如差員外郎已上充。隨本官料錢、衣賜。)功曹,法曹,十二千。倉、戶、士、兵四曹,十千。(差京朝官充,隨本官料錢、衣賜。)刑部檢法官、法直官,大理寺法直官、副法直官,十千。(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五兩。如轉京朝官。隨本官料錢、衣賜。)西京軍巡判官,十五千。(內開封府轉至京官,支本官衣奉。)

西京、南京、北京留守判官,河南、應天、大名府判官,三十千。(春、冬絹各十二匹,冬綿二十兩。)節度、觀察判官,二十五千。(春、冬絹各六匹,冬綿十二兩半。)節度副使,三十千。行軍司馬,二十五千。(如簽書本州公事,衣奉依節、察判官。若監當即給一半折支,衣賜、廚料不給。)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二十千。(綿、絹如推官。)留守推官,府推官,節度、觀察推官,十五千。(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兩。)防禦、團練副使。二十千。(如監當即給一半折支。)防禦、團練判官,十五千。(《兩朝志》云:奉給依本州錄事參軍,如無,依倚郭縣令。)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軍、監判官,七千,軍事判官如本州錄事參軍之數。

京府司錄參軍,二十千。諸曹參軍,十千。(以京官知者奉從多給。景德三年,詔司錄、六曹悉給春、冬衣。)五萬戶已上州(三京同。)錄事參軍,二十千;司理,司法,十二千;司戶,十千;三萬戶已上州錄事,十八千;司理,司法,十二千;司戶,九千。一萬戶已上州錄事,十五千;司理,司法,十千;司戶,八千。五千戶已上州錄事,十二千;司理,司法,十千;司戶,七千。不滿五千戶州錄事,司理,司法,十千;司戶,七千。別駕,長史,司馬,司士參軍,(如授士曹,依司士。)文學參軍,七千。

東京畿縣七千戶已上知縣,朝官二十二千,京官二十千;五千戶已上知縣,朝官二十千,京官十八千;三千戶已上知縣,朝官十八千,京官十五千;三千戶已下知縣,止命京官,十二千。(已上衣賜並隨本官。)主簿,尉,十二千至七千,有四等。(並給見錢。)

河南府河南、洛陽縣令,三十千。諸路州軍萬戶已上縣令,二十千;簿、尉,十二千。七千戶已上令,十八千;簿、尉,十千。五千戶已上令,十五千;簿、尉,八千。三千戶已上令,十二千;簿、尉,七千。不滿三千戶令,十千;簿、尉,六千。京朝官及三班知縣者,亦許給縣令奉。本官奉多者,以從多給。(兼監兵者,止請本奉添給。)岳瀆廟令,十千。丞,主簿,七千。(全折。)

幕職、州縣料錢,諸路支一半見錢,一半折支。(縣尉全給見錢。)廣東、川峽並給見錢。

元豐制行:宰相,三百千。(衣賜綾、絹、綿皆如舊制。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政和中,以三公為真相。靖康依舊制。樞密使帶使相,侍中,樞密使,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上及帶宣微使,並前兩府除節度使移鎮,樞密使、副知院帶節度使,四百千。自治平末至元豐四年,如文彥博、呂公弼、馮京、吳充先後為使、副,是年十一月,始詔樞密院置知院、同知院,餘並罷。至是,既罷使、副,只置知院、同知院,直至靖康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