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四十八 志第一



其後朱熹家有渾儀,頗考水運制度,卒不可得。蘇頌之書雖在,大抵於渾象以為詳,而其尺寸多不載,是以難遽復雲。舊制有白道儀以考月行,在望筒之旁。自熙寧沈括以為無益而去之,南渡更造,亦不復設焉。

極度

極度 極星之在紫垣,為七曜、三垣、二十八宿眾星所拱,是謂北極,為天之正中。而自唐以來,歷家以儀象考測,則中國南北極之正,實去極星之北一度有半,此蓋中原地勢之度數也。中興更造渾儀,而太史令丁師仁乃言:"臨安府地勢向南,於北極高下當量行移易。"局官呂璨言:"渾天無量行更易之制,若用於臨安與天參合,移之他往必有差忒。"遂罷議。後十餘年,邵諤鑄儀,則果用臨安北極高下為之。以清台儀校之,實去極星四度有奇也。

黃赤道

黃赤道 占天之法,以二十八宿為綱維,分列四方,南北去極各九十有一度有奇,南低而北昂,去地各三十有六度,一定不易者,名之曰赤道。以日躔半在赤道內,半在赤道外,出入內外極遠者皆二十有四度,以其行赤道之中者名之曰黃道。凡五緯皆隨日由黃道行,惟月之行有九道,四時交會歸於黃道而轉變焉,故有青、黑、白、赤四者之異名。

夫赤道終古不移,則星舍宜無盈縮矣。然自唐一行作《大衍曆》,以儀揆測之,得畢、觜、參、鬼四宿,分度與古不同。皇祐初,日官周琮以新儀測候,與唐一行尤異。紹聖二年,清台以赤道度數有差,復命考正。惟牛、室、尾、柳四宿與舊法合,其他二十四宿躔度或多或寡。蓋天度之不齊,古人特紀其大綱,後世漸極於精密也。

若夫黃道橫絡天體,列宿躔度自隨歲差而增減。中興以來,用《統元》、《紀元》及《乾道》、《淳熙》、《開禧》、《統天》、《會元》,每一歷更一黃道,其多寡之異有不可勝載者,而步占家亦隨各歷之躔度焉。

中星

中星 四時中星見於《堯典》,蓋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即日行而定四時,虛、鳥、火、昴之度在天,夷隩析因之候在人,故《書》首載之,以見授時為政之大也。而後世考驗冬至之日,堯時躔虛,至於三代則躔於女,春秋時在牛,至後漢永元已在斗矣。大略六十餘年輒差一度。開禧占測已在箕宿,校之堯時,幾退四十餘度。蓋自漢太初至今,已差一氣有餘。而太陽之躔十二次,大約中氣前後,乃得本月宮次。蓋太陽日行一度,近歲《紀元歷》定歲差,約退一分四十餘秒。蓋太陽日行一度而微遲緩,一年周天而微差,積累分秒而躔度見焉。歷家考之,萬五千年之後,所差半周天,寒暑將易位,世未有知其說者焉。

土圭

土圭 《周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以求地中。而馮相氏春夏致日,秋冬致月,以辨四時之敘。漢之造歷必先定東西,立晷儀,唐詔太史測天下之晷,蓋校定日景,推驗氣節,必先乎此也。宋朝測景在浚儀之岳台,崇寧間姚舜輔造《紀元歷》,求岳台晷景,冬至後初限六十二日二十二分。蓋立八尺之表,俟圭尺上正八尺之景去冬至多寡日辰,立為初限,用減二至,得一百二十日四十二分為夏至後初限,以為後法。蓋冬至之景,長短實與歲差相應,而地里遠近古今亦不同焉。中興後,清台亦立晷圭,如汴京之制,冬至必測驗焉。《統天曆》、《開禧歷》亦皆以六十二日數分為冬至初限,而議者謂臨安之晷景當與岳台異。或謂當立八尺之表,俟圭景上八尺之景在四十九日有奇,當用四十九日五分為臨安冬至後初限,用減二至限,得一百三十三日有奇為夏至後初限。參合天道,其法為密焉。然土圭之法本以致日景,求地中,而表景不應,災祥系焉。占家知之,而亦不能知其所以然也。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