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高宗紹興十二年,臣僚言:"自南巡以來,三歲之祀,獨於明堂,而郊天之禮未舉,來歲乞行大禮。"詔建圜壇於臨安府行宮東城之外,自是凡六郊焉。

孝宗隆興二年,詔曰:"聯恭覽國史,太祖乾德詔書有云:'務從省約,無至勞煩。'仰見事天之誠,愛民之仁,所以垂萬世之統者在是。今歲郊見,可令有司,除禮物、軍賞,其餘並從省約。初降詔以十一月行事,以冬至適在晦日,以至道典故,改用獻歲上辛,遂改來年元為乾道。乃以正月一日有事南郊,禮成,進胙於德壽宮,以牛腥體肩三、臂上臑二。導駕官自端誠殿簪花從駕至德壽宮上壽,飲福稱賀,陳設儀注,並同上壽禮。皇帝致詞曰:"皇帝臣某言:享帝合宮,受天純嘏,臣某與百僚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自後郊祀、明堂進胙飲福,並如上儀。

光宗紹熙二年十一月郊,以值雨,行禮於望祭殿。帝遂感疾。理宗四十一年,一郊而已。度宗鹹淳二年,權工部尚書趙汝暨等奏:"今歲大禮,正在先帝大祥之後,臣等竊惟帝王受命,郊見天地,不可緩也。古者有改元即郊,不用前郊三年為計。況今適在當郊之歲,既逾大祥之期,圜丘之祀,豈容不舉?"於是降禮,以十一月十七日款謁南郊,適太史院言:"十六日太陰交蝕。"遂改來年正月一日南郊行禮,太常寺言:"皇帝既已從吉,請依儀用樂。其十二月二十九日朝獻景靈宮,三十日朝享太廟,尚在禫制之內,所有迎神、奠幣、酌獻、送神作樂外,其盥洗升降行步等樂,備而不作。"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