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五十六 志第九



景星

開寶四年八月癸卯,景星見。

景德三年四月戊寅,周伯星見,出氐南騎官西一度,狀如半月,有芒角,煌煌然可以鑒物,歷庫樓東,八月,隨天輪入濁,十一月,復見在氐。自是常以十一月辰見東方,八月西南入濁。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己酉,含譽星見。其年九月丙戌,又見,似彗有尾而不長。

天聖元年二月己亥,奇星見。二年八月丙子,四年七月壬申,又見。

明道二年二月戊戌,含譽星見東北方,其色黃白,光芒長二尺許。

景祐二年正月己丑,奇星又見。

至和三年二月辛卯、八月己未、嘉祐二年八月庚午、三年八月丙辰、四年正月庚戌、八月癸未、五年八月庚午、六年正月癸丑、八月壬辰、七年正月辛亥、八年正月辛酉、治平元年二月己丑、七月癸巳、二年二月癸巳、八月己亥、三年正月庚辰、八月庚戌、奇星皆見。

彗孛

彗星

開寶八年六月甲子,出柳,長四丈,辰見東方,西南指,歷輿鬼至東壁,凡十一舍,八十三日而滅。

端拱二年七月戊子,又出東井積水西,青白色,光芒漸長,辰見東北,旬日夕見西北,歷右攝提,凡三十日至亢沒。

鹹平元年正月甲申,又出營室北,光芒尺余,至丁酉,凡十四日滅。六年十一月辛亥,旄頭犯輿鬼。甲寅,有彗孛於井、鬼,大如杯,色青白,光芒四尺余,歷五諸侯及五車入參,凡三十餘日沒。

天禧二年六月辛亥,彗出北斗魁第二星東北,長三尺許,與北斗第一星齊,北行經天牢,拂文昌,長三尺余,歷紫微、三台、軒轅速行而西,至七星,凡三十七日沒。

景祐元年八月壬戌夜,有星孛於張、翼,長七尺,闊五寸,十二日而沒。十二月己未夜,有星出外屏,有芒氣。

皇祐元年二月丁卯,彗出虛,晨見東方,西南指,歷紫微至婁,凡一百一十四日而沒。

嘉祐元年七月,彗出紫微,歷七星,其色白,長丈余,至八月癸亥滅。

治平三年三月己未,彗出營室,晨見東方,長七尺許,西南指危洎墳墓,漸東速行,近日而伏。至辛巳,夕見西南,北有星,無芒彗,益東方,別有白氣一,闊三尺許,貫紫微極星並房宿,首尾入濁,益東行,歷文昌、北斗貫尾。至壬午,星復有芒彗,長丈余,闊三尺余,東北指,歷五車,白氣為岐橫天,貫北河、五諸侯、軒轅、太微五帝坐內五諸侯及角、亢、氐、房宿。癸未,彗長丈五尺,星有彗氣如一升器,歷營宿至張,凡一十四舍,積六十七日,星氣孛皆滅。

熙寧八年十月乙未,星出軫度中,如填,青白。丙申,西北生光芒,長三尺,斜指軫,若彗。丁酉,光芒長五尺。戊戌,長七尺,斜指左轄,至丁未,入濁不見。

元豐三年七月癸未,彗出西北太微垣郎位南,白氣長一丈,斜指東南,在軫度中。丙戌,向西北行,在翼度中。戊子,長三尺,斜穿郎位。癸卯,犯軒轅,至丁酉入濁不見。庚子晨,復出於張度中。至戊子,凡三十有六日,沒不見。

紹聖四年八月己酉,彗出氐度中,如填,有光,色白,氣長三丈,斜指天市左星,九月壬子,光芒長五尺,入天市垣。己未,犯天市垣宦者。庚申,犯天市垣帝坐。戊辰,沒不見。

崇寧五年正月戊戌,彗出西方,如杯口大,光芒散出如碎星,長六丈,闊三尺,斜指東北,自奎宿貫婁、胃、昴、畢,後入濁不見。

大觀四年五月丁未,彗出奎、婁,光芒長六尺,北行入紫微垣,至西北入濁不見。

靖康元年六月壬戌,彗出紫微垣。

紹興元年九月,彗星見。十二月戊寅、二年八月甲寅,見於胃。丙辰,行犯土司空,至九月甲戌始滅。十五年四月戊寅,彗星見東方。丙申,復見於參度。五月丁巳,化為客星,其色青白。壬戌,留守張,至六月丁亥乃消。十六年十一月庚寅,彗星見西南危宿。二十六年七月丙午,彗星見東井,約長一丈,光芒二尺。癸丑,又犯五諸侯。三十一年六月己巳,彗星見北斗天權星東北,太史妄稱為含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