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四年春正月戊子,皇太后年七十有五,上詣慈明殿行慶壽禮,大赦,史彌遠以下進秩有差。賜李心傳同進士出身。壬寅,趙范、趙葵等誅李全於新塘,詔各進兩秩,余推恩有差。

二月戊午朔,詔:雄邊軍統制、總轄范勝、谷汝礪等誅逆著勞,各官五轉,將士立功者,趣具等第、姓名來上。丙子,詔起復孟珙從義郎、京西路分,棗陽軍駐紥。

夏四月戊辰,趙范、趙葵並進中大夫、右文殿修撰,賜紫章服、金帶。丁丑,以鄭清之兼同知樞密院事;喬行簡簽書樞密院事;趙善湘兵部尚書、江淮制置大使、知建康府,依舊安撫使;趙范權兵部侍郎、淮東安撫副使、知揚州兼江淮制司參謀官;趙葵換福州觀察使、右驍衛大將軍、淮東提刑、知滁州兼大使司參議官。

五月丙午,宗室司正檢校少傅、安德軍節度使、天水郡公,加食邑五百戶;貴謙承宣使;乃裕觀察使。

六月己未,詔魏了翁、真德秀、尤焴、尤爚並敘復元官職祠祿。

七月己丑,日生承氣。丁酉,賈涉女侍後宮,詔封文安郡夫人。庚戌,葛洪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有流星大如太白。

八月己未,大元兵破武休,入興元,攻仙人關。辛酉,洪咨夔敘復元官祠祿。辛未,文安郡夫人賈氏封才人。

九月丙戌夜,臨安火,延及太廟,統制徐儀、統領馬振遠坐救焚不力,貶削有差。上素服視朝,減膳徹樂。庚子,建昌軍火。甲辰,流星晝隕。

冬十月戊午,太常少卿度正、國史院編修官李心傳各疏言:宗廟之制,未合於古,茲緣災異,宜舉行之。詔兩省、侍從、台諫集議以聞。甲子,以余天錫為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癸酉,大元兵破蜀口諸郡,御前中軍統制張宣戰青野原有功,詔授沔州都統。戊寅,以李{直土}為煥章閣直學士、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趙彥吶直龍圖閣、四川安撫制置副使、知興元府、利路安撫使,安癸仲戶部郎中、總領四川財賦。

十一月乙酉,詔忠義總管田遂力戰而歿,贈武節大夫、忠州刺史,加封立廟。十二月乙亥,以史嵩之為大理少卿兼京湖制置副使。

五年春正月己丑,以孟珙為京西路兵馬鈐轄、棗陽軍駐紥。庚寅,詔:李全之叛,淮東提刑司檢法吳澄等出泰州城謁賊,各追官勒停。其不出見賊者高夢月、劉賓雲循升二資。罵賊而死者海陵簿吳嚞,特贈朝奉郎,官其一子將仕郎。"壬辰,史嵩之進大理卿、權刑部侍郎、京湖安撫制置使、知襄陽府。壬寅,新作太廟成。

二月癸丑,帝謁太廟。

三月乙酉,詔京城內外免徵商三月。丁酉,日後抱氣、承氣。

夏四月癸亥,以寶章閣直學士桂如淵頃帥蜀日,北兵攻城,不能合謀死守而遁,致軍民罹殃,反以捷聞,詔褫職罷祠。丁卯,起魏了翁以集英殿修撰知遂寧府。

五月己丑,詔:"昨郁攸為災,延及太室,罪在朕躬,而二三執政,引咎去職。今宗廟崇成,神御妥安,薛極、鄭清之、喬行簡併復元官。"辛卯,臣僚言:"積陰霖霪,歷夏徂秋,疑必有致咎之徵。比聞蘄州進士馮傑,本儒家,都大坑冶司抑為爐戶,誅求日增,傑妻以憂死,其女繼之,弟大聲因赴訴,死於道路,傑知不免,毒其二子一妾,舉火自經而死。民冤至此,豈不上乾陰陽之和?"詔都大坑冶魏峴罷職。癸巳,太白經天,晝見。戊戌,詔今後齊民有罪,監司、守臣毋輒籍沒其家,必具聞俟命。

六月乙丑,熒惑、填星合於婁,熒惑順行犯填星。丙子,詔諸獄官不理他務。

秋七月甲申,詔:"近歲北兵再入利、閬,迫近順慶,承奉郎胡元琰攝郡事,能收散卒,定居民,諭叛將,以全闔郡,以功特轉官三資。"太白入井。丙戌,監楚州大軍倉富起宗軍變死難,詔贈宣教郎,官一子文林郎。張煥同時被創,害及其家,詔轉官一資。丁酉,以吳潛為太府少卿、總領淮西財賦,陳貴誼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八月乙卯,起真德秀為徽猷閣待制、知泉州。丁巳,泗州路分劉虎、副都統董琳焚斷盱泗橋遏金兵。己未,魏了翁以寶章閣待制、潼川安撫使知瀘州。乙丑,賜進士徐元傑等四百九十三人及第、出身有差。壬申,太白、歲星合於張。甲戌,新作玉牒殿,奉安累朝玉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