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是年,將作監主簿李湜言:"鼎、澧等州,宜開溝洫,置斗門,以便民田。"詔措置以聞。七年十月,浚真、楚運河。

哲宗元祐四年,知潤州林希奏復呂城堰,置上下閘,以時啟閉。其後,京口、瓜州、奔牛皆置閘。是歲,知杭州蘇軾浚茆山、鹽橋二河,分受江潮及西湖水,造堰閘,以時啟閉。初,杭近海,患水泉鹹苦,唐刺史李泌始導西湖,作六井,民以足用。及白居易復浚西湖,引水入運河,復引溉田千頃。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後廢而不理。至是,葑積二十五萬餘丈,而水無幾。運河失湖水之利,取給於江潮,潮水淤河,泛溢闤闠,三年一浚,為市井大患,故六井亦幾廢。軾既浚二河,復以餘力全六井,民獲其利。

十二月,京東轉運司言:"清河與江、浙、淮南諸路相通,因徐州呂梁、百步兩洪湍淺險惡,多壞舟楫,由是水手、牛驢、扌牽戶、盤剝人等,邀阻百端,商賈不行。朝廷已委齊州通判滕希靖、知常州晉陵縣趙竦度地勢穿鑿。今若開修月河石堤,上下置閘,以時開閉,通放舟船,實為長利。乞遣使監督興修。"從之。

紹聖二年,詔"武進、丹陽、丹徒縣界沿河堤岸及石、石木溝,並委令佐檢察修護,勸誘食利人戶修葺。任滿,稽其勤惰而賞罰之。"從工部之請也。

四年四月,水部員外郎趙竦請浚十八里河,令賈種民相度呂梁、百步洪,添移水磨。詔發運並轉運司同視利害以聞。

元符元年正月,知潤州王悆建言:"呂城閘常宜單水入澳,灌注閘身以濟舟。若舟沓至而力不給,許量差牽駕兵卒,並力為之。監官任滿,水無走泄者賞,水未應而輒開閘者罰,守貳、令佐,常覺察之。"詔可。

三月甲寅,工部言:"淮南開河所開修楚州支家河,導漣水與淮通。"賜名通漣河。

二年閏九月,潤州京口、常州奔牛澳閘畢工。先是,兩浙轉運判官曾孝蘊獻澳閘利害,因命孝蘊提舉興修,仍相度立啟閉日限之法。

三年二月,詔:"蘇、湖、秀州,凡開治運河、港浦、溝瀆,修壘堤岸,開置斗門、水堰等,許役開江兵卒。"

徽宗崇寧元年十二月,置提舉淮、浙澳閘司官一員,掌杭州至揚州瓜洲澳閘,凡常、潤、杭、秀、揚州新舊等閘,通治之。

崇寧二年初,通直郎陳仲方別議浚吳松江,自大通浦入海,計工二百二十二萬七千有奇,為緡錢、糧斛十八萬三千六百,乞置幹當官十員。朝廷下兩浙監司詳議,監司以為可行。時又開青龍江,役夫不勝其勞,而提舉常平徐確謂:"三州開江兵卒千四百人,使臣二人,請就令護察已開之江,遇潮沙淤淀,隨即開淘;若他役者,以違制論。"確與監司往往被賞,人以為濫。

十二月,詔淮南開修遇明河,自真州宣化鎮江口至泗州淮河口,五年畢工。

明年三月,詔曰:"昨二浙水災,委官調夫開江,而總領無法,役人暴露,飲食失所,疾病死亡者眾。水仍為害,未嘗究實按罪,反蒙推賞,何以厭塞百姓怨咨。"乃下本路提刑司體量。提刑司言:"開浚吳松、青龍江,役夫五萬,死者千一百六十二人,費錢米十六萬九千三百四十一貫石,積水至今未退。"於是元相度官轉運副使劉何等皆坐貶降。

四年正月,以倉部員外郎沈延嗣提舉開修青草、洞庭直河。

大觀元年五月,中書舍人許光凝奏:"臣向在姑蘇,遍詢民吏,皆謂欲去水患,莫若開江浚浦。蓋太湖在諸郡間,必導之海然後水有所歸。自太湖距海,有三江,有諸浦,能疏滌江、浦,除水患猶反掌耳。今境內積水,視去歲損二尺,視前歲損四尺,良由初開吳松江,繼浚八浦之力也。吳人謂開一江有一江之利,浚一浦有一浦之利。願委本路監司,與諳曉水勢精強之吏,遍詣江、浦,詳究利害,假以歲月,先為之備。然後興夫調役,可使公無費財,而歲供常足;人不告勞,而民食不匱,是一舉而獲萬世之利也。"詔吳擇仁相度以聞,開江之議復興矣。

十一月,詔曰:"《禹貢》:'三江既導,震澤底定。'今三江之名,既失其所,水不趨海,故蘇、湖被患。其委本路監司,選擇能臣,檢按古蹟,循導使之趨下,並相度圩岸以聞。"於是復詔陳仲方為發運司屬官,再相度蘇州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