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九十六



元和四年七月。奚及室韋寇振武。五年四月。幽州奏。破奚六萬餘眾。

太和元年。其王饒樂府都督襲歸誠王梅落來朝。加檢校司空。放還蕃。五年。以奚首領索低為左衛將軍同正。充檀薊兩州游奕兵馬使。仍賜姓李氏。八年。遣使朝貢。十一年。遣使獻名馬。是後每歲至。至今朝貢不絕。或歲中三至。故事。嘗以范陽節度使為押奚契丹兩蕃使。自至德後。藩臣多擅封壤。朝廷優容之。俱務自完。不生邊事。故二蕃亦少為寇。其每歲朝賀。常各遣數百人。至幽州。則選其酋長三五十人赴闕。引見於麟德殿。賜以金帛遣還。余皆駐而館之。率以為常。

室韋

室韋者。契丹之別種。附於突厥。用角弓楛矢。尤善射。時聚戈獵。事畢而散。其人土著。無賦稅。人牽犁以種。又按隋書室韋記雲。室韋有五部落。一南室韋。二北室韋。三缽室韋。在北室韋之北。四深末怛室韋。在北室韋之西北。五大室韋。在室建河之南。深末怛室韋之西北。隋書曰。大室韋之外。名字改易。不可詳悉。突厥沙缽羅可汗常以吐屯潘●統領之。蓋並契丹之別種也。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室韋。南室韋在契丹北三千里。(後魏書雲。自契丹路經啜水蓋犢子山。其山周回三百里。又經屈利水。始到其國。)土地卑濕。至夏則移向西。貸谷久對二山。多草木饒禽獸。又多蚊蚋。人皆巢居。以避其患。後漸分為二十五部。其酋帥號余莫不滿咄。死則子弟代之。無嗣則擇賢豪而立之。盤發衣服。與契丹同。乘牛車。蘧蒢為室。如突厥氈車之狀。渡水則束薪為?。或有以皮為舟者。馬則織草為韉。結繩為轡。寢則屈木為室。以蘧蒢覆之。移則載以行。以豬皮為席。編木藉之。氣候多寒。田收甚薄。無羊少馬多豬牛。言語與靺鞨相通。婚嫁之法。二家相許。婿輒盜婦持去。然後送牛馬為聘。婦人不再嫁。以為死人之妻。難以共居。部落共為大棚。人死。置屍其上。居喪三年。其國無鐵。取給於高麗。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分為九部落。其渠帥號乞引莫賀咄。氣候最寒。冬則入山。居穴中。牛畜多凍死。饒獐鹿。射獵為務。鑿冰沒水中。而網射魚鱉。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俗皆捕貂為業。冠以狐貉。衣以魚皮。又北行千里。至缽室韋。依胡布山而住。人眾多於北室韋。不知為幾部落。用樺皮蓋屋。其餘同北室韋。從缽室韋西四日行。至深末怛室韋。因水為號也。冬月穴居。以避太陰之氣也。又西北數千里。至大室韋。徑路險阻。言語不同。尤多貂及青鼠。北室韋。後魏武定。隋開皇大業中。並遣使貢獻大唐。有九部焉。所謂嶺西室韋。山北室韋。黃頭室韋。大如者室韋。小如者室韋。娑萵室韋。訥北室韋。駱駝室韋。並在柳城郡之東北。近者三千五百里。遠者六千二百里。今室韋最西與回鶻接界者。有烏素固部落。當居俱輪泊之西南。次東有移塞沒部落。次東又有塞曷支部落。此部落有良馬。人戶亦多。居啜河之南。其河彼俗謂之燕支河。又有和解部落。次東又有烏羅護部落。一名烏羅渾。元魏謂之烏落。居磨蓋獨山北啜河之側。此部落自魏大武真君四年。歷北齊周隋及武德已後。朝貢不絕。又有蠢癲柯洹S胛諑藁と牙而居。又東北有山北室韋。又有小如者室韋。又北有娑萵室韋。東又有嶺西室韋。又東南至黃頭室韋。此部落兵強。人戶亦多。東北與達姤接。嶺西室韋北。又有訥北支室韋。此部落校小。烏羅護之東北百餘里。春又北。有古烏丸之遺人。今亦自稱烏丸國。武德貞觀中。亦遣使朝貢。其國北大山之北。亦有大室韋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地。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路丹室韋之南。又東流與春雍齪購雍稀S侄經南黑水靺鞨之北。北黑水靺鞨之南。東流注于海。烏丸東南三百里。又有東室韋部落。在峱越河北。其河東南流與春雍稀

武德八年。遣使朝貢。

開元天寶中。每數十歲一遣使來朝。及貢貂皮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