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九十七



聖歷二年。贊普器弩悉弄年漸長。不平。乃與大臣論岩密計去之。召欽陵。執其親黨二千餘人殺之。欽陵自殺。

神龍元年。其贊普器弩悉弄卒。其子棄肆蹜贊嗣位。贊時年七歲。使來告喪。中宗為之舉哀。廢朝一日。俄而棄肆祖母。遣使獻金二千兩。為棄肆求婚。中宗以所養雍王女降嫁之。自是頻歲貢獻。然亦時犯西邊。

景龍四年來請婚。以左衛大將軍楊矩為送金城公主使。後矩為鄯州都督。吐蕃厚賂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公主湯沐之邑。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又與唐境接近。自後復叛。楊矩懼。飲藥而死。

先天元年十月二十六日。吐蕃遣使來朝。

開元二年五月。吐蕃宰相坌達延陀獻書於宰相曰。兩國地界。事資早定。界定之後。然後立盟。其月。吐蕃使其宰相尚欽藏及御史名悉獵來獻盟書。元宗御承天門樓。命有司引見。置酒於內殿宴遣之。其月。坌達延陀率眾侵我渭源。帝下制親征。會薛訥遇賊數萬眾。戰於武階驛。大破之。乃罷。自五年至十年。凡八來朝。並貢方物。十三年。遣使來賀。不許。

十七年。復遣使來朝。詔忠王及皇甫惟明及內侍張元方使於吐蕃。惟明既見贊普及公主。皆欣然請和。盡出貞觀以來敕書。以示惟明。及遣其重臣名悉獵隨惟明入朝。贊普既獻寶。公主又獻盤雜盞器等物。悉獵頗曉書記。先是。迎公主至長安。當時朝廷。皆稱有才辨。及引入賜宴。與語。甚禮之。詔御史大夫崔琳充使宣諭。於赤嶺各樹分界之碑。約不相侵。

二十一年二月。金城公主上言。請以今年九月一日。樹碑於赤嶺。定蕃漢兩界。時李皓使於蕃。金城度其還期。當在暮秋。故有是請。及樹之日。詔張守珪李行褘與其使莽布支同訖其事。是月。遣其大臣屬盧論莽藏來朝。及獻方物。自二十二年。每歲遣使賀正。並貢獻。至二十九年七月。金城公主薨。遣使告哀。仍請和。不許。使到數月。始命有司為公主於光順門發哀。輟朝三日。天寶中。連事西討。進收黃河九曲。拔其石堡城。

至德二載三月。復遣使請和。且助國討逆。詔遣南巨川報之。明年二月。又遣使來朝。復請盟。詔從之。大曆元年至十年。七來朝貢。十三年正月。遣將馬重英率眾四萬侵靈州。奪我水口。填漢渠御史渠。以弊屯田。

建中元年正月。入蕃使太常少卿韋倫至。自大曆已後。吐蕃陷我河隴諸州。聘使前後數輩。皆留之不遣。邊上每俘獲其人。亦令中官部統。徙之江嶺。德宗初即位。務以德綏遠方。征其俘囚五百人。給衣一襲。使韋倫給還其國。與之約和。仍敕邊將無得侵伐。吐蕃始聞歸其人。不之信。及蕃俘入境。部落皆畏威懷惠焉。又命倫為太常卿。復使吐蕃。其年十二月。倫至自蕃中。與其宰相論欽明思等五十五人皆至。獻其方物。吐蕃見倫再至。甚歡。既就館。聲樂以娛之。留九日而鏇。兼遣其渠帥報命。倫一歲再往絕域。戎夷奉教。無此之速也。

二年三月。以萬年縣令崔漢衡為殿中少監。持節使西戎。初。吐蕃遣使求沙門之善講者。至是。遣僧良琇文素二人行。每人歲一更之。其年十二月。入蕃使判官監察御史常魯。與吐蕃使論悉諾羅等至自蕃中。奏請改敕書以貢獻為進。以賜為寄。以領取為領之。優詔降諭曰。前相楊炎不循故事。致此誤耳。並從之。

三年九月。崔漢衡與蕃使區類贊至自吐蕃。乃約靈州以賀蘭。涇州以彈箏峽西口。隴州以清水。為漢界。皆建碑以志之。期以是年十月十五日。相與同盟於境上。其年十月。以都督員外郎樊澤兼御史中丞充吐蕃計會使。約以來年正月十日。會盟於清水。

四年正月。詔隴右節度使張鎰與吐蕃使尚結贊等於清水會盟官。崔漢衡等七人。與結贊及宰相等七人。俱升壇為盟。夏四月。吐蕃將先沒蕃將士僧尼等至自沙州。凡八百人。報元年之德。

貞元元年九月。遣左監門衛將軍康成。使於蕃中。且定界。十月。鳳翔節度使李晟。遣兵襲吐蕃於推沙堡。大破之。焚其儲積。斬蕃酋扈屈律設贊等七人。傳首京師。結贊等聞而大懼。累遣使請和。仍約盟會。上皆不許。會馬燧自河東至。且保明其誠至。乃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