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十八



高祖廟六人。 贈司空淮安靖王神通。贈司空河間元王孝恭。尚書右僕射鄖國公殷開山。贈民部尚書渝國公劉政會。並貞觀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敕。贈司徒周定公武士?。顯慶四年三月七日敕。文明元年停。贈太子太師魏國公裴寂。贈禮部尚書魯國公劉文靖。並天寶六載正月十三日敕。

太宗廟七人。 贈太尉梁文昭公房元齡。贈司徒申文獻公高士廉。贈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並貞觀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敕。至永徽四年二月。房元齡以子遺愛反。停配享。贈太尉鄭文貞公魏徵。神龍三年閏二月十五日敕。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贈司徒衛景武公李靖。司空萊成公杜如晦。並天寶六載正月十二日敕。

高宗廟六人。 贈太尉貞武文公李績。贈開府儀同三司北平定公張行成。贈揚州大都督高陽恭公許敬宗。贈尚書右僕射高堂忠公馬周。並垂拱二年正月十一日敕。其許敬宗。神龍二年閏二月一日敕停。尚書右僕射河南文忠公褚遂良。贈司徒t縣文憲公高季輔。贈司空樂城文獻公劉仁軌。並天寶六載正月十二日敕。

中宗廟八人。 侍中譙國公桓彥范。侍中平陽愍王敬暉。中書令漢南郡王張柬之。贈太尉博陸文獻王崔元暐。中書令南郡王袁恕己。並開元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敕。贈司空梁文惠公狄仁傑。贈尚書左僕射齊貞公魏元忠。贈太子少保琅邪郡公王同皎。並天寶六載正月十二日敕。

睿宗廟二人。 贈司空許文貞公蘇瑰。尚書左丞相徐文獻公劉幽求。並開元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敕。

元宗廟三人。 贈太師燕文貞公張說。贈太子少師代國公郭元振。中書令趙國公王琚。(檢年月未獲。)

肅宗廟二人。 贈太師韓文憲公苗晉卿。大曆四年十月七日敕。贈太尉冀獻穆公裴冕。元和四年八月敕。

代宗廟一人。 贈太尉汾陽忠武王郭子儀。建中二年十一月敕。

德宗廟三人。 贈太師西平忠武王李晟。贈太尉忠烈公段秀實。並元和四年八月敕。贈太師忠武公渾瑊。元和四年九月四日敕。

憲宗廟四人。 贈司徒宣懿公杜黃裳。贈太師裴度。會昌六年十月敕。贈司徒威武公高崇文。贈太尉李訴。會昌六年十一月敕。

蘇氏駁議曰。配食之義。用旌元勛。讓協經綸。功成締構。君臣義重。終始禮崇。生承帶礪之恩。死陪嚴敬之祀。國家憲章三代。垂範百王。配饗功臣。必資故實。惟肅宗一室。理有未安。且肅宗北狩之時。師統一旅。初至靈武。人心尚搖。裴冕於草創之中。建大義以勸進。肅宗登宸極之後。因物情於有君。收募驍雄。整備文物。十萬之師坐致。三千之儀無闕。定社稷計。允天下心。獨處廟堂。親承睿算。蓋其逾月。房太尉乃來。洎乎隔年。苗太師方至。論其前後。較然可知。語以勳勞。不言而辨。且裴冕贈太尉制詞雲。臨喪之儀。不及於小殮。從享之禮。將配於大烝。敢征前祠。以裨闕典。謁城佐命。蕭何首出於漢朝。配饗議功。裴寂豈遺於高廟。若以苗太師從祀之後。裴太尉乃薨。則契約享廟庭。豈不雅符前例。

雜錄

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有司言將行禘祭。請集禮官學士等議。太常卿韋挺等一十八人議曰。古之王者。富有四海。而不朝夕上膳於宗廟者。患其過禮也。故曰。春秋祭祀。以時思之。至於臣有大功。享祿其後。子孫率禮。潔粢豐盛。禴祀烝嘗。四時不輟。國家大祫。又得配焉。所以昭明其勛。尊崇其德。以勸嗣臣也。其禘及時享。功臣皆不應預。故周禮六功之家。皆配大烝而已。先儒皆以大烝為祫祭。高堂隆庾蔚之等。多遵鄭學。未有將為時祭者。又漢魏祫祀。皆在十月。晉朝禮官。欲用孟秋殷祭。左僕射孔安國啟彈。坐免官者不一。梁初誤禘功臣。左丞何佟之駁議。武帝允而依行。降暨周齊。俱遵此義。竊以五年再殷。合諸天道。一大一小。通人雅論。小則人臣不預。大則兼及有功。今禮禘無功臣。誠謂禮未可易。詔改今從禮焉。秘書監顏師古議曰。謹按祫者。合食。禘乃禘祭。禘小於祫。理則非疑。商書稱從與大享。周禮著祭於大烝。是知小祀不及功臣。其事又無可惑。魏晉已降。未嘗釐革。今欲改更。實謂非宜。六經莫見斯文。三雍不揚其跡。悠悠之論。蔑足雲也。又尋古之配祭。皆在於冬。據其時月。益明非禘。況乎臣之立功。各因所奉。享祀之日。從主升配。禘之為祭。自於本室。廟未毀者。不至太祖之庭。君既不來。而臣獨當祀列。對揚尊極。乃非所事。豈容山河之誓。務乎殷重。霜露之感。從於簡略。論情即理。孰曰可安。今請祫配功臣。禘即不及。依經合義。進退為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