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三十六



顯慶四年九月五日。詔改氏族志為姓錄。上親制序。仍自裁其類例。凡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以皇后四家。酅公。介公。贈台司。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僕射。為第一等。文武二品。及知政事者三品。為第二等。各以品位為等第。凡為九等。並取其身及後裔。若親兄弟。量計相從。自余枝屬。一不得同譜。(初。貞觀氏族志。稱為詳練。至是。許敬宗以其書不敘明皇后武氏本望。李義府又恥其家無名。乃奏改之。於是委禮部侍郎孔志約。著作郎揚仁卿。太子洗馬史元道。太常丞呂才等十二人。商量編錄。遂立格。以皇朝得五品者。書入族譜。入譜者。縉紳士大夫。鹹以為恥。議者號其書為勛桂。李義府又奏收貞觀氏族志焚之。)

長安四年。鳳閣舍人劉知幾。撰劉氏三卷。推漢氏為陸終苗裔。非堯之後。彭城叢亭里諸劉。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囂曾孫司徒居巢侯劉愷之後。不承楚元王交。皆按據明白。前代所誤。雖為流俗所譏。學者服其該博。

神龍元年五月十八日。左散騎常侍柳衝上表曰。臣聞姓氏之初。世本著其義。昭穆之序。周譜列其風。漢晉之年。應摯明宗系之說。齊梁之際。王賈述衣冠之源。使夫士庶區分。懲勸攸寄。昭之後世。實為盛典。臣今願敘唐朝之崇。修氏族之譜。使九圍仰止。百代承風。豈不大哉。上從之。(遂令尚書左僕射魏元忠。工部尚書張錫。禮部侍郎蕭至忠。岑羲。兵部侍郎崔湜。刑部侍郎徐堅。工部侍郎劉憲。左補闕吳兢等重修。)至先天二年三月。柳沖奏。所備姓族錄成。上之。凡二百卷。又於今判定至開元二年七月二十一日畢。上之。

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敕文。其氏族並得之久遠。有餘俗諱及僻疾同聲者。宜改與本族望所出大姓。任自遂便穩。(其時。桓彥范孫改姓姜氏。)

乾元元年。著作郎賈至撰。百家類例十卷。(其序旨曰。以其婚姻承家。冠冕備盡。則存譜。大譜所紀者。唯尊官清職。傳記本原。分為十卷。爰列百氏。其中須有部折。各於當族注之。通為百氏。以隴西李氏為第一。至貞元中。左司郎中柳芳論氏族。序四姓。則分甲乙丙丁。頒之四海。世族則先山東。載在唐歷。)

永泰二年十月七日。宗正卿吳王祇。奏修史館太常博士柳芳撰皇室永泰譜二十卷。上之。

大曆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太子中允李良佐。及諸房譜。依舊姓獨孤氏。從之。

元和七年七月。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王涯。撰姓纂十卷。上之。

開成四年正月。敕大理寺少卿李衢。修撰皇后譜諜。

其年閏正月。敕翰林學士柳璟。修續皇室永泰新譜。(以永泰初。璟祖考為史官。嘗撰皇家永泰譜二十捲成。上之。至是。復令璟修續其書焉。)

大中六年十二月。宗正寺奏。得當司修圖譜官李宏簡。伏以德明皇帝之後。興聖皇帝以來。宗祊有序。昭穆無差。近日修撰。率多紊亂。遂使冠履僭儀。元黃失位。數從之內。昭序便乖。今請宗子自常參官並諸州府及縣官等。各具始封建諸王。及五代祖。及見在子孫。錄一家狀。送圖譜院。仍每房納。於官取高。處昭穆取尊。即轉送至本寺所司磨勘屬籍。稍獲精詳。依奏。

蕃夷請經史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羅王金政明。遣使請禮記一部。並雜文章。令所司寫吉凶要禮。並文館詞林。采其詞涉規誡者。勒成五十卷。賜之。

開元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命有司寫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一部。以賜金城公主。從其請也。秘書正字於休烈上表。投招諫匭言曰。臣聞戎狄。國之寇也。經籍。國之典也。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昔東平王求史記諸子。漢朝不與。蓋以史記多兵謀。諸子雜詭術。夫以東平帝之懿戚。尚不欲示征戰之書。況西戎國之遠蕃。曷可貽經典之事。且魯秉周禮。齊不加兵。吳獲乘車。楚屬奔命。傳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必不得已。請去春秋。當周德既衰。諸侯強盛。則有以臣召君之事。取威定霸之謀。若與此書。國之患也。表入。敕下中書門下議。侍中裴光庭等曰。西戎不識禮經。心昧德義。頻負明約。孤背國恩。今所請詩書。隨時給與。庶使漸陶聲教。混一車書。文軌大同。斯可使也。休烈雖見情偽變詐於是乎生。而不知忠信節義於是乎在。上曰。善。乃以經書賜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