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二十二



開元十九年正月二十日敕。普天率土。崇德報功。饗祀惟殷。封割滋廣。非可以全惠養之道。協靈祇之心。其春秋二時社及釋奠。天下諸州府縣等。並停牲牢。惟用酒脯。務存修潔。足展誠敬自今以為例程。至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敕。春秋祈報。郡縣常禮。比不用牲。豈雲血祭。陰祀貴臭。神何以歆。自今以後。州縣祭祀。特以牲牢。宜從例程。其年六月二十八日敕。大祀中祀。及州縣社稷。依式合用牲牢。余並用酒脯。至貞元五年九月十二日。國子祭酒包佶奏。春祭社稷。準禮。天子社稷皆太牢。至大曆六年十月三日敕。中祀少牢。社稷是中祀。至今未改。敕旨宜準禮用太牢。天寶元年十月九日敕。社為九土之尊。稷乃五穀之長。春祈秋報。祀典自尊。如聞祭官祗事。不全備禮。朕永惟典故。務在潔誠。俾官吏之盡心。庶蒼生之蒙福。今後祭官等。庶事之間。倍宜精潔。兩京委御史台。諸郡委採訪使。有違犯者。具錄聞奏。其社壇側近。仍禁樵牧。其百姓私社。亦宜與官社同日致祭。所由檢校。三載二月十四日詔。社稷列為中祀。頗紊大猷。自今以後。社稷及日月五星。並升為大祀。仍以四時致祭。諸星為中祀。長慶三年正月。祠部員外充太常禮院修撰王彥威奏。謹按禮雲。社者。神地之道也。郊特牲而社稷太牢。鄭玄以為國中之神。莫貴於社。故前古為大祀。至天寶三載二月十四日敕雲。祭祀之典。以陳至敬。名或不正。是相奪倫。況社稷孚佑。百世蒙福。列為中祀。頗紊大猷。自今以後。升為大祀。爾後因循。又依開元禮為中祀。然而牲用太牢。太尉攝行事。祭之日不坐。並是大祀之義。列為中祀。是因循謬誤。教人報本。未極尊嚴。有國之儀。唯此厭屈。今請準敕升為大祀。庶合禮中。從之。開成五年十一月。吏部奏準四年正月詔書。大祀並差三品以上官充祭。太社太稷。攝司徒司空。併合差三品官行事。伏緣諸司三品官。員額絕少。其中或有假。故無官可差。其每年祭太稷攝司徒司空。請準舊例。取左右庶子少詹事。及諸司少卿監通攝。制可。

祀風師雨師雷師及壽星等

天寶四載七月二十七日敕。風伯雨師。濟時育物。謂之小祀。頗紊彝倫。去載。眾星以為中祀。永言此義。固契約升。自今以後。並宜升入中祀。仍令諸郡各置一壇。因春秋祭祀之日。同申享祠。至九月十六日敕。諸郡風伯壇。請置在社壇之東。雨師壇在社壇之西。各稍北三十步。其壇卑小於社壇。其祀風伯。請用立春後醜。祀雨師立夏後申。所祭各請用羊一。籩豆各十。簠簋俎一。酒三斗。應緣祭須一物已上。並以當處群公廨社利充。如無。即以當處官物充。其祭官準祭社例。取太守以下充。五載四月十七日詔曰。發生振蟄。雷為其始。畫卦陳象。威物效靈。氣實本於陰陽。功乃施於動植。今雨師風伯。久列於常祠。唯此震雷。未登於群望。其以後每祭雨師。宜以雷師同壇祭。共牲別置祭器。至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詔。問禮官。其風師雷師祝版署訖。合拜否。太常博士陸淳奏曰。以是小祠。準禮又無至尊親祭之文。今雖請御署。校詳經據。並無拜禮。詔曰。風師雨師為中祠。有烈祖成命。況在風雨。至切蒼生。今禮雖無文。朕當屈己再拜。以申子育之意。仍永為例程。(本是小祀。開元禮無樂章。及升為中祀。乃用登歌一部。天寶以來。嘗借天帝樂章用之。本太常卿董晉奏請。補其闕。至貞元六年五月十四日。詔秘書監包佶補之。雨師亦準此。風師壇舊在通地門外道北二里。貞元三年閏五月二十一日。以宮城喧呼。虧於宿敬。又近章敬寺。恐神靈不安。詔有司於滻水東擇地移之。其年七月二十一日。遣太常少卿裴郁致祭告移之。)四年四月。詔有司。自開元以來。升風師雨師為中祀。假郊廟樂章。未奏撰。遂令於邵等分撰之。六年五月。以風師雨師武成王等樂章。付有司施行之。

元和十五年太常禮院奏。來年正月三日。皇帝有事於南郊。同日立春後醜。祀風師。按周禮大宗伯。以槱燎祀風師。鄭玄雲。風。箕星也。故令禮立春後醜。於城東北就箕星之位。為壇祭之。禮祀昊天上帝於圜丘。百神鹹秩。箕星從祀之位。在壇之第三等。伏以皇帝有事南郊。遍祭之義。百師鹹在。其五方帝並日月神州以下。緣對昊天上帝皇地祇。尊不得申。並為從祀。悉無上公行事。並御署祝版之儀。風師既是星神。厭降之儀。便當陪祭。如非遇郊祀。其時祭祀如常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