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五



貢舉上

明經(所集業附。)

上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后上表曰。伏以聖緒出自元元。五千之文。實惟聖教。望請王公以下。內外百官。皆習老子道德經。其明經鹹令習讀。一準孝經論語。所司臨時策試。請施行之。至二年正月十四日明經鹹試老子策二條。進士試帖三條。

儀鳳三年三月敕。自今已後。道德經孝經並為上經。貢舉皆須兼通。其餘經及論語。任依恆式。

長壽二年三月。則天自製臣范兩卷。令貢舉人習業。停老子。

神龍元年二月二日赦文。天下貢舉人。停習臣范。依前習老子。

開元十六年十二月。國子祭酒楊瑒奏。今之明經。習左氏者十無一二。恐左氏之學廢。又周禮。儀禮。公羊。穀梁。亦請量加優獎。遂下制。明經習左氏。及通周禮等四經者。出身免任散官。至貞元元年五月二日敕。

自今已後。明經習禮記及第者。許冬集。

天寶元年四月三日敕。自今已後。天下應舉。除崇元學生外。自余所試道德經。宜並停。仍令所司更別擇一小經代之。其年加爾雅。以代道德經。至貞元元年四月十一日敕。比來所習爾雅。多是鳥獸草木之名。無益理道。自今已後。宜令習老子道德經。以代爾雅。其進士亦宜同大經略例帖試。至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國子司業裴肅奏。爾雅博通詁訓。綱維六經。為文字之楷范。作詩人之興詠。備詳六親九族之禮。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今古習傳。儒林遵范。其老子是聖人元微之言。非經典通明之旨。為舉人所習之書。伏恐稍乖本義。伏請依前加爾雅。奉敕。宜準天寶元年四月三日敕處分。

二年三月。禮月令篇宜冠眾篇之首。余舊次之。

三年七月。詔曰。尚書。古先所制。有異於當今。抄寫漸訛。轉疑於後學。永言刊革。必在從宜。尚書應是古字型。並依今文。

建中二年十月。中書舍人權知禮部貢舉趙贊奏。應口問大義明經等。舉人明經之目。義以為先。比來相承。唯務習帖。至於義理。少有能通。經術寖衰。莫不由此。今若頓取大義。恐全少其人。欲且因循。又無以勸學。請約貢舉舊例。稍示考義之難。承前問義。不形文字。落第之後。喧競者多。臣今請以所問。錄於紙上。各令直書其義。不假文言。既與策有殊。又事堪征證。憑此取捨。庶歸至公。如有義策全通者。五經舉人。請準廣德元年七月敕。超與處分。明經請減二選。伏請每歲甄獎。不過數人。庶使經術漸興。人知教本。敕旨。明經義策全通者。令所司具名聞奏。續商量處分。余依。

貞元二年六月詔。其明經舉人。有能習律一部。以代爾雅者。如帖經俱通。於本色減兩選。合集日與官。

十三年十二月。尚書左丞權禮部知貢舉顧少連奏。伏以取士之科。以明經為首。教人之本。則義理為先。至於帖書及以對策。皆形文字。並易考尋。試義之時。獨令口問。對答之失。覆視無憑。黜退之中。流議遂起。伏請準建中二年十二月敕。以所問錄於紙上。各令直書其義。不假文言。仍請依經疏對。奉敕宜依。

元和二年十二月。禮部貢舉院奏。五經舉人。請罷試口義。準舊試墨義十餘條。五經通五。明經通六。便放入第。詔從之。

七年十二月。權知禮部侍郎韋貫之奏。試明經請墨義。依舊格問口義。從之。

開成四年十月敕。每年明經及第。宜更與十人。

帖經條例

貞觀九年五月敕。自今已後。明經兼習周禮並儀禮者。於本色量減一選。

永隆二年八月敕。如聞明經射策。不讀正經。抄撮義條。纔有數卷。進士不尋史籍。惟誦文策。銓綜藝能。遂無優劣。自今已後。明經每經。帖十得六已上者。進士試雜文兩首。識文律者。然後令試策。其明法並書算舉人。亦準此例。即為例程。

永淳二年三月敕。令應詔舉人。並試策三道。即為永例。

開元八年七月。國子司業李元瓘上言。三禮三傳。及毛詩尚書周易等。並聖賢微旨。生徒教業。必事資經遠。則斯文不墜。今明經所習。務在出身。鹹以禮記文少。人皆競讀。周禮經邦之軌則。儀禮莊敬之楷模。公羊穀梁。歷代宗習。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四經殆絕。事資訓誘。不可因循。其學生望請量配作業。並貢人參試之日。習周禮儀禮公羊穀梁。並請帖十通五。許其入策。以此開勸。即望四海均習。九經該備。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