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二十五



二品班。 散官。輔國大將軍。鎮國大將軍。爵開國郡公。開國縣公。勛官上柱國。柱國。

三品班。 左右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大將軍。諸衛將軍。散官。冠軍大將軍。雲麾將軍。爵開國侯。勛官上護軍。護軍。

四品班。 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勛翊衛中郎將。太子左右衛。太子左右衛司率。清道內率。監門副率。太子親勛翊衛中郎將。上府折衝都尉。中府折衝都尉。散官忠武將軍。壯武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爵開國伯。勛官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

五品班。 親勛翊衛郎將軍。太子親勛翊衛郎將。親王府典軍。親王府副典軍。下府折衝都尉。上府果毅都尉。散官定遠將軍。寧遠將軍。游騎將軍。游擊將軍。爵開國子。開國男。勛官上騎都尉。騎都尉。

尚書省官。 據周禮。先敘六官。準六典。尚書為百官之本。今每班請以尚書省官為首。

東宮官。王府官。外官。 東宮官既為宮臣。請在上台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三太。三少。賓客。右庶子。王傅。既為師傅賓相。不同官屬。請仍舊。

太常宗正丞。 並隨寺望。合在秘書丞上。

尚食奉御。尚藥奉御。 本局既隸殿中省。合在殿中丞之下。

諸王府官。行列合以王長幼為序。

檢校官。兼官。及攝試知判等官。 並在同位正官之次。其有行所檢校。兼試攝判等官職事者。即依正官班敘。除留守。副元帥。都統。節度使。觀察使。都團練。都防禦使。並大都督。大都護。持節兼外。余應帶武職事位。在西班。仍各以本官品第為班序。

含元殿前。龍尾道下敘班。 舊無此儀。惟令於通乾觀象門南敘班。自李若水任通事舍人。奏更於龍尾道下敘班。既非典故。今請停廢。

文武官行立班序。 通乾觀象門外序班。武次於文。至宣政門。文由東門而入。武由西門而入。至閣門亦如之。其退朝。並從宣政西門而出。

文官充翰林學士。皇太子侍讀。諸王侍讀。武官充禁軍職事。準舊例。並不常朝參。其翰林學士。大朝會日。準興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敕。朝服班序。宜準諸司官知制誥例。在集賢史館等諸職事者。並請朝參訖。各歸所務。

辭見宴集。班列先後。 請依天寶三載七月二十八日禮部詳定所奏敕公式令。諸文武官朝參行立。二王后位在諸王侯上。余各依職事官品為序。職事同者。以齒。致仕官各居本品之上。若職事與散官勛官合班列。文散官在當階職事者之下。武散官次之。勛官又次之。官同者。異姓為後。若以爵為班者。爵同者亦準此。其男以上任文武官者。從文武班。若親王嗣王任卑者職事。仍依本品。郡王在三品以下。職事官在階品上。自外無文武官者。嗣王在太子太保下。郡王次之。國公在正三品下。郡公在從三品下。縣公在正四品下。侯在從四品下。伯在正五品下。子在從五品下。男在從五品下。即前資官被召見。及赴朝參。致仕者。在本品見任上。以理解者。在同品下。其在本司參集者。各依職事。諸司散官。三品以上在京者。正東。朝會依百官例。自余朝集及須別使。臨時聽敕進止。

儀制令。 諸在京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參。文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參。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參。當上日不在此例。其長上折衝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諸司及長上者。各準職事參。其宏文館崇文館。及國子監學生。每季參。若雨沾失容。及泥潦並停。諸文武九品以上。應朔望朝參者。十月一日以後。二月二十日以前。並服蔥褶。五品以上者。著珂傘。周喪未練。大功未葬。非供奉及諸宿衛官。皆聽不赴。

常參文武官。準令每日參。自艱難以來。人馬劣弱。遂許分日。望許依前分日參。待戎事稍平。加其俸祿。即依例程。其武官準令五品以上。每月六參。三品以上。更加三參。頃並停廢。今請準令。卻復舊儀。其朔望朝參。及宏文館崇文館國子監學生每季參等。請續商量聞奏。以前御史中丞竇參等奏。伏奉今年四月三日敕。宜付所司。與御史台。以近日體例。參議禮文。務從簡正。詳定訖聞奏者。臣等準敕。詳定如前。敕旨。二品武班。宜以左右金吾等十六衛上將軍。依次為班首。其檢校官。兼及攝試知判等本官。二品以上者。位望崇重。禮異群僚。宜依本班朝會。余依。十三年十月。徐泗節度使張建封入朝覲。詔參令入大夫班。亦優禮也。二十年十月。御史中丞武元衡奏。準貞元二年班序敕。使下三院御史。有本官是常參官兼者。即入本官班。如內供奉里行。即入御史班。緣使下御史。近例並不在內供奉班內。請自今以後。諸使下御史內供奉者。入合日。並依宣政殿前班位。次員外郎之後。在正台監察御史之上。使為例程。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