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二十六雜律 凡三十四條



422 諸買奴婢、馬牛駝騾驢,已過價,不立市券,過三日笞三十;賣者,減一等。立券之後,有舊病者三日內聽悔,無病欺者市如法,違者笞四十。

【疏】議曰:買奴婢、馬牛駝騾驢等,依令並立市券。兩和市賣,已過價訖,若不立券,過三日,買者笞三十,賣者減一等。若立券之後,有舊病,而買時不知,立券後始知者,三日內聽悔。三日外無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違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二五〕不受悔者,亦笞四十。令無私契之文,不準私券之限。

即賣買已訖,而市司不時過券者,一日笞三十,一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疏】議曰:賣買奴婢及牛馬之類,過價已訖,市司當時不即出券者,一日笞三十。所由官司依公坐,節級得罪;其挾私者,以首從論。一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校勘記

〔一〕 里悝首製法經 「法經」原誤倒,據元大字本、文化本乙正。按:晉書刑法志雲「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

〔二〕 諸篇罪名各有條例此篇拾遺補闕錯綜成文班雜不同故次詐偽之下 「諸篇罪名各有條例」原脫,「此篇拾遺補闕錯綜成文班雜不同故次詐偽之下」原誤作雙行小字夾注,據元大字本、文化本、岱本補正。

〔三〕 私忌減二等 「二等」下原衍「杖八十」三字,據元大字本、文化本、岱本、律附音義、宋刑統刪。

〔四〕 徒一年 「徒」上原衍「並」字,據文化本、岱本、宋刑統刪。按:本條律文即無「並」字。

〔五〕 償所減價 「償」原訛「價」,據元大字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改。按:本條律注即作「償所減價」。

〔六〕 若有標識者 「識」原訛「幟」,據律附音義改。下同。按:孫奭律音義雲「作幟非」。

〔七〕 而立標識 「立」原作「安」,據文化本改。按:下律文「立」字凡兩見,疏文凡四見。

〔八〕 或注冷熱遲駛 「駛」下原有雙行小字「疏吏反」,與全書體例不合,顯係後人所增,今刪除之。

〔九〕 其故不如本方謂故增減本方 「謂故增減本方」原脫,據宋刑統補。按:此蓋涉上而脫者。

〔一0〕並依故殺傷之律 「傷」原脫,據宋刑統補。按:前雲「殺傷人者」,此不當有「殺」而無「傷」。

〔一一〕雖不傷人 「不」下原有「可」字,按:本條律文作「雖不傷人」,「可」字衍,據岱本、宋刑統刪。

〔一二〕若官戶奴婢在本司上者 「上」原訛「亡」,據文化本、宋刑統改。按:「上」者,謂官戶奴婢在本司番上,參唐六典都官郎中員外郎條。

〔一三〕若有犯者 「者」原脫,據文化本、岱本、宋刑統補。

〔一四〕其有穿穴垣牆 「其」原作「若」,據元大字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改。

〔一五〕應合聽行而不聽 「而」原脫,據元大字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補。按:本條律文即作「應聽行而不聽」。

〔一六〕若覺而聽行 「行」下原衍「者」字,據元大字本、文化本、岱本、宋刑統刪。

〔一七〕折衝賻物三十段 「賻」原訛「贈」,據文化本改。按:通典八六、白氏六帖事類集六五所載式文亦作「賻」。

〔一八〕強者各加一等 「各」原脫,據岱本補。按:本條律文即作「強者各加一等」。

〔一九〕疏議曰和姦 按:自此五字至「亦笞四十令」原為六頁,其第一頁邊注有小字:「第二十一至二十六葉原缺據元至正勤有堂原刻本鈔補。」

〔二0〕注云罪名不同者從重減 「者」原脫。按:本條律注云「罪名不同者從重減」,此既引述律注,故據補。

〔二一〕校斛斗秤度不平 按:「斛斗秤度」,唐六典太府寺主簿條作「斗秤尺度」,唐會要六六作「斗尺秤度」。

〔二二〕詣太府寺平校 按唐會要六六引關市令作「詣金部太府寺平校」。

〔二三〕詣所在州縣平校 「平」原訛「官」,據唐會要六六改。

〔二四〕容一千二百為龠 「龠」原訛「鑰」,據文化本改。按:唐六典金部郎中員外郎條、通典六、白氏六帖事類集十三、唐會要六六亦作「龠」。下同。

〔二五〕若有病欺 「病」原作「疾」,據文化本、宋刑統改。按:本條律文雲「有舊病者」、「無病欺者」,均不作「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