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二十八捕亡 凡一十八條



【疏】議曰:有人毆擊他人折齒、折指以上,若盜及強姦,雖非被傷、被盜、被姦家人及所親,但是傍人,皆得捕繫以送官司。「捕格法,準上條」,持仗拒捍,其捕者得格殺之;持仗及空手而走者,亦得殺之。其拒捕、不拒捕,並同上條「捕格」之法。「即姦同籍內」,言同籍之內,明是不限良賤親疏,雖和姦,亦聽從上條「捕格」之法。

問曰:親戚共外人和姦,若捕送官司,即於親有罪。律許捕格,未知捕者得告親罪以否?

答曰:若男女俱是本親,合相容隱,既兩俱有罪,不合捕格、告言。若所親共他人姦,他人即合有罪,於親雖合容隱,非是故相告言,因捕罪人,事相連及,其於捕者,不合有罪。和姦之人,兩依律斷。

若餘犯,不言請而輒捕繫者,笞三十;殺傷人者,以故殺傷論;本犯應死而殺者,加役流。

【疏】議曰:「若餘犯,不言請」,謂非毆擊人折傷以上、若盜及強姦、或和姦同籍內,此外有犯,須言請官司,不得輒加捕繫,如捕繫者,笞三十;因而殺傷人者,以故殺傷論。「本犯應死」,謂餘犯合死,捕而殺者,合加役流。

454 諸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勢不得助者,勿論。勢不得助者,謂隔險難及馳驛之類。

【疏】議曰:「追捕罪人」,謂將吏以下據法追捕,及在律文聽私捕繫。而力不能拘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謂行者人杖堪制罪人,而不救助者,行人合杖八十。「勢不得助者」,謂隔川谷、垣籬、塹柵之類,不可踰越過者及馳驛之類。稱「之類」者,官有急事,及私家救疾赴哀,情事急速,亦各無罪。

455 諸捕罪人,有漏露其事,令得逃亡者,減罪人罪一等。罪人有數罪,但以所收捕罪為坐。

【疏】議曰:「捕罪人」,謂上條將吏以下受使追捕。而有漏露應捕之事,令使罪人逃避者,漏露之人減罪人罪一等。注云「罪人有數罪」者,假有一人,或行強盜,兼復殺人,又欲謀叛:若為謀叛而捕,漏露者唯從謀叛減一等;若為賊盜或殺人而捕,漏露者即從賊盜、殺人上減一等,不論謀叛。故云「但以所收捕罪為坐」。

未斷之間,能自捕得,除其罪;相容隱者為捕得,亦同。餘條相容隱為捕得,準此。即他人捕得,若罪人已死及自首,又各減一等。

【疏】議曰:「未斷之間」,謂漏露之罪,未經斷定。能自捕得罪人者,除其失囚之罪。「相容隱者為捕得」,謂同居及大功以上親、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奴婢、部曲為主捕得,並同身自捕獲,皆除其罪。注云「餘條相容隱為捕得,準此」,假如上條「將吏受使追捕罪人」致失者,相容隱捕得,亦與自捕得同。故云「亦準此」。「即他人捕得,若罪人已死」,謂自死及被他人殺者皆同,及自首,又各於罪人上更減一等,總減罪人罪二等。

456 諸鄰里被強盜及殺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聞而不救助者,減一等;力勢不能赴救者,速告隨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論。其官司不即救助者,徒一年。竊盜者,各減二等。

【疏】議曰:依禮:「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既同邑落,鄰居接續,而被強盜及殺人者,皆須遞告,即救助之,若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雖不承告,聲響相聞,而不救助者,減一等,杖九十。「力勢不能赴救者」,謂賊強人少,或老小羸弱,不能赴救者,速告隨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罪科之。「其官司不即救助者」,依捕亡令:「有盜賊及傷殺者,即告隨近官司、村坊、屯驛。聞告之處,率隨近軍人及夫,從發處追捕。」若其所在官司知而不即救助者,徒一年。「竊盜,各減二等」,謂鄰里被竊盜,承告而不救助者,從杖一百上減;聞而不救助者,從杖九十上減;官司承告不即救助者,從徒一年上減。

457 諸征名已定及從軍征討而亡者,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十五日絞;臨對寇賊而亡者,斬。主司故縱,與同罪。下條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