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十二戶婚 凡一十四條



註:不覺脫漏增減,無文簿者,官長為首;有文簿者,主典為首。佐職以下,節級連坐。

【疏】議曰:不覺脫漏增減,無簿帳及不附籍書,宣導既是長官事,由檢察遺失,故以長官為首,皆同「不覺脫漏增減」之坐,次通判官為第二從,判官為第三從,典為第四從。見有文簿,致使脫漏增減者,勘檢既由案主,即用典為首,判官為第二從,通判官為第三從,長官為第四從。其間有知情之官,並同家長之罪,即從私犯首從科之;不知情者,自依公坐之法。

153 諸里正及官司,妄脫漏增減以出入課役,一口徒一年,〔四〕二口加一等。贓重,入己者以枉法論,至死者加役流;入官者坐贓論。

【疏】議曰:里正及州、縣官司,各於所部之內,妄為脫漏戶口,或增減年狀,以出入課役,一口徒一年,二口加一等,十五口流三千里。若有因脫漏增減,取其課調入己,計贓得罪,重於脫漏增減口罪者,即準贓以枉法論,計贓至死者加役流;其贓入官者,坐贓論。其品官受贓雖輕,以枉法論,一疋以上即除名,不必要須贓重。眾人之物,亦累倍而論之。

154 諸私入道及度之者,杖一百;若由家長,家長當罪。已除貫者,徒一年。本貫主司及觀寺三綱知情者,與同罪。若犯法合出觀寺,經斷不還俗者,從私度法。即監臨之官,私輒度人者,一人杖一百,二人加一等。

【疏】議曰:「私入道」,謂為道士、女官、僧、尼等,非是官度,而私入道,及度之者,各杖一百。注云「若由家長,家長當罪」,既罪家長,即私入道者不坐。已除貫者,徒一年;及度之者,亦徒一年。「本貫主司」,謂私入道人所屬州縣官司及所住觀寺三綱,知情者,各與入道人及家長同罪。若犯法還俗,合出觀寺,官人斷訖,牒觀寺知,仍不還俗者,從「私度」法。斷後陳訴,須著俗衣,仍披法服者,從「私度」法,科杖一百。即監臨之官,不依官法,私輒度人者,〔五〕一人杖一百,二人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若州縣官司所度人,免課役多者,當條雖有罪名,所為重者自從重論,並依上條「妄增減出入課役」科之。其官司私度人,被度者知私度情,而受度者為從坐;若不知私度情者,而受度人無罪。

155 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別籍、異財不相須,下條準此。

【疏】議曰:稱祖父母、父母在,則曾、高在亦同。若子孫別生戶籍,財產不同者,子孫各徒三年。〔六〕注云「別籍、異財不相須」,或籍別財同,或戶同財異者,各徒三年,故云「不相須」。「下條準此」,謂父母喪中別籍、異財,亦同此義。

若祖父母、父母令別籍及以子孫妄繼人後者,徒二年;子孫不坐。

【疏】議曰:若祖父母、父母處分,令子孫別籍及以子孫妄繼人後者,得徒二年,子孫不坐。但云「別籍」,不雲「令其異財」,令異財者,明其無罪。

156 諸居父母喪,生子及兄弟別籍、異財者,徒一年。

【疏】議曰:「居父母喪生子」,已於名例「免所居官」章中解訖,皆謂在二十七月內而妊娠生子者,及兄弟別籍、異財,各徒一年。別籍、異財不相須。其服內生子,事若未發,自首亦原。

157 諸養子,所養父母無子而捨去者,徒二年。若自生子及本生無子,欲還者,聽之。

【疏】議曰:依戶令:「無子者,聽養同宗於昭穆相當者。」既蒙收養,而輒捨去,徒二年。若所養父母自生子及本生父母無子,欲還本生者,並聽。即兩家並皆無子,去住亦任其情。若養處自生子及雖無子,不願留養,欲遣還本生者,任其所養父母。

即養異姓男者,徒一年;與者,笞五十。其遺棄小兒年三歲以下,雖異姓,聽收養,即從其姓。

【疏】議曰:異姓之男,本非族類,違法收養,故徒一年;違法與者,得笞五十。養女者不坐。其小兒年三歲以下,本生父母遺棄,若不聽收養,即性命將絕,故雖異姓,仍聽收養,即從其姓。如是父母遺失,於後來識認,合還本生;失兒之家,量酬乳哺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