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十六擅興 凡二十四條



235 諸在軍所及在鎮戍,私放征、防人還者,各以征、鎮人逃亡罪論;即私放輒離軍、鎮者,各減二等。

【疏】議曰:在軍所者,謂在行軍之所。在鎮戍者,〔六〕謂在鎮戍之處。「私放征、防人還者」,謂征、防之人未合還家,輒私放者。「各以征、鎮人逃亡罪論」,依捕亡律:「從軍征討而亡者,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十五日絞。臨對寇賊而亡者,斬。主司故縱,與同罪。」若放征人令還,各得此罪。又條:「防人向防及在防未滿而亡者,鎮人亦同,一日杖八十,三日加一等。」放防人還者,各得此罪。是名「各以征、鎮人逃亡罪論」。「即私放輒離軍鎮者」,謂放軍人去軍,防人離鎮,既非即放還家,〔七〕征、防二色,各減本罪二等。

若放人多者,一人準一日;放日多者,一日準一人。謂放三人各五日,放五人各三日,累成十五日之類。並經宿乃坐。臨軍征討而放者,斬。被放者,各減一等。

【疏】議曰:依捕亡律:「從軍征討而亡,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十五日絞。」若放十五人,一日亦合絞。其放鎮戍人而還,一人一日杖八十,三日加一等,三十一日流三千里。若放三十一人,一日亦流三千里。即私放輒離軍鎮者,各減二等,謂放征人去軍,一日杖九十,一日加一等,十五日徒三年;若放防人離鎮,一日杖六十,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半。是為「放人多者,一人準一日;放日多者,一日準一人」。注云「謂放三人各五日,放五人各三日,俱累成十五日」,各合絞。稱「之類」者,或放七人各二日,又放一人經一日,亦為十五日,合絞。人之與日,並得相累,或人或日,累成十五日,皆至死刑,故云「之類」。「並經宿乃坐」,不經宿者,無罪。雖經宿,不滿日者一人,從「不應為」之坐:征人從重,鎮戍從輕。注云「經宿乃坐」者,以人、日相率,恐放十人經半日即為五人之罪,故云「經宿乃坐」,還與百刻義同。「臨軍征討而放者,斬」,謂臨陣對寇,輒放征人,不待終日,即合處斬,被放者流三千里。被放征人、防人,各減主司罪一等,故云「各減一等」。

236 諸臨軍征討,而巧詐以避征役,巧詐百端,謂若誣告人、故犯輕罪之類。

【疏】議曰:臨對寇賊,即欲追討,乃巧詐方便,推避征役。注云「巧詐百端」,或有誣告人罪,以求推對;或故犯輕法,意在留連;或故自傷殘;或詐為疾患。姦詐不一,故云「百端」。不可備陳,故云「之類」。

若有校試,以能為不能,以故有所稽乏者,以「乏軍興」論;未廢事者,減一等。主司不加窮覈而承詐者,減罪二等;知情者與同罪,至死者加役流。

【疏】議曰:有所「校試」,謂臨軍之時,一藝以上,應供軍用,軍中校試。故以能為不能,以巧詐不能之故,於軍有所稽違及致闕乏廢事者,「以乏軍興論」,故、失俱合斬。若於事未廢,減死一等。「主司不加窮覈」,主司謂應檢勘校試之人,不加窮研覈實,而承詐依信者,減罪人罪二等。「知情者」,謂知巧詐之情,並與犯者同罪,至死者加役流;未闕事者,流三千里。

237 諸鎮、戍有犯,本條無罪名者,各減征人二等。

【疏】議曰:鎮、戍有所犯法,「本條無罪名者」,謂鎮、戍防人冒名相代及主司知情、不知情;若鎮、戍拒賊而有巧詐避役,若有校、試以能為不能;並在鎮、戍中無有罪名者:各減征人二等。

238 諸戎仗,非公文出給而輒出給者,主司徒二年。雖有符牒合給,未判而出給者,杖一百。儀仗,各減三等。

【疏】議曰:出給戎仗兵器,非得公文而輒出給者,「主司徒二年」,主司謂當判署者。「雖有符牒合給,未判而出給」,謂有符牒到司,仍未行判,即準符牒出給者,杖一百。其於留守所及諸州、府差發,或應用魚符、敕書而不用者,亦徒二年。「儀仗,各減三等」,儀仗謂吉凶鹵簿、諸門戟N之類,無文牒出給者,杖一百;未判出給者,杖七十。故云「各減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