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駕至墠所,兵部尚書介冑乘馬奉引,至講武所,入自都墠北和門,至兩步軍之北,當空南向。黃門侍郎奏稱:"請降輅。"還侍位。皇帝降輅,入大次而觀。兵部尚書停於東廂,西向。三仗小退以通觀路。領軍減小駕騎士,立於都墠之四周。侍臣依左右廂立於大次之前,東西面北上。文武九品以上皆公服,文東武西,在侍臣之外十步所,重行北上。諸州使人及蕃客先集於都墠北和門外,東方南方立於道東,西方北方立於道西,皆向輅而立,以北為上。駕至和門,奉禮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入次,謁者引諸州使人,鴻臚卿引蕃客,東方南方立於大次東北,南向,以西為上;西方北方立於大次西北,南向,以東為上。若有觀者,立於都墠騎士仗外,四周任意。然後講武。

諸州使人及蕃客立定,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以鞞令鼓,二軍俱擊鼓。三鼓,有司偃旗,步士皆跪。二軍諸帥果毅以上各集於中軍大將旗鼓之下。左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東,西面;諸軍將立旗鼓之南,北面東上。右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西,東面;諸軍將立於旗鼓之南,北面西上。以聽誓。大將誓曰:"今行講武,以教人戰,進退左右一如軍法。用命有常賞,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誓訖,左右三軍各長史二人,振鐸分循以警眾,諸果毅各以誓詞遍告其所部。遂聲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騎徒皆行,及表,擊鉦,騎徒乃止,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擊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騎驟徒趨,及表乃止,整列立定。東軍一鼓,舉青旗為直陣,西軍亦鼓而舉白旗為方陣以應之;次南軍一鼓而舉赤旗為銳陣,北軍亦鼓而舉黑旗為曲陣以應之。次東軍鼓而舉黃旗為圓陣,西軍亦鼓而舉青旗為直陣以應之。次西軍鼓而舉白旗為方陣,東軍亦鼓而舉赤旗為銳陣以應之。次東軍鼓而舉黑旗為曲陣,西軍亦鼓而舉黃旗為圓陣以應之。凡陣迭為客主,先舉者為客,後舉者為主,從五行相勝之法,為陣以應之。每變陣,二軍各選刀楯之士五十人,挑戰於兩軍之前。第一、第二挑戰迭為勇怯之狀,第三挑戰為敵均之勢,第四、第五挑戰為勝敗之形。每將變陣,先鼓而為直陣,然後變從餘陣之法。五陣畢,兩軍俱為直陣。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聲鼓舉旗,士眾皆起,騎馳徒走,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擊而還。每退至一行表,跪起如前,遂複本列。

侍中跪奏:"請觀騎軍。"又侍中稱:"制曰可。"侍中俯伏,興。二軍吹角、擊鼓、誓眾、俱進及表乃止,皆如步軍,唯無跪起耳。騎軍東西迭為主客,為五變之陣皆如步軍之法。每陣各八騎挑戰於兩陣之間,如步軍法。五陣畢,俱大擊鼓而前,盤馬相擬擊而罷,遂振旅而還。

凡步騎二軍之士,備則滿數,省則半之,損益隨時,唯不得減將帥。凡相擬擊,皆不得以刃相及。凡步士逐退,過中表二十步而止,不得過也;騎士不在此例。(若因田狩,則令講武軍士之外先期為圍,觀訖,乘馬鼓行親禽如別禮。狩訖,乘輅振旅而還如常儀。)

講武罷,侍中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講武禮畢,請還。"俯伏,興。皇帝降御輿,侍衛如常儀。皇帝升輅,太僕卿立授綏,升訖,敕車右升,千牛將軍升輅陪乘。黃門侍郎奏請鑾駕發引,以下如圓丘還宮儀,唯不作鼓吹,不撞蕤賓。解嚴訖,將士各還。明日群官奉參起居如別儀。

皇帝田狩

仲冬狩田之禮。前期十日,兵部徵眾庶,循田法;虞部量地廣狹,表所田之野。前狩三日,本司建旗於所田之後,隨地之宜。

前一日未明,諸將各帥士徒集旗下,不得諠譁。質明弊旗,後至者罰之。兵部分申田令,遂圍田。其兩翼之將皆建旗,及夜布圍訖,(若圍廣,或先期二日、三日。)圍闕其南面。(且據南面。及狩,隨地所向。)

駕出以剛日。其發引、次舍如常。將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圍。鼓吹令以鼓六十陳於皇帝東南,西向;六十陳於皇帝西南,東向,皆乘馬。(各備簫角。)諸將皆鼓行赴圍。乃設驅逆之騎百有二十。既設驅逆,皇帝乘馬南向,有司斂大綏以從,諸公王以下皆乘馬帶弓矢陳駕前後,所司之屬又斂小綏以從。乃驅獸出皇帝之前。初一驅過,有司整飭弓矢以前;再驅過,本司奉進弓矢;三驅過,皇帝乃從禽左而射之。每驅必三獸以上。皇帝發,亢大綏。皇帝既發,然後公王發。王著,亢小綏。諸公既發,以次射之訖,驅逆之騎止,然後百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