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五 職官十七



後周制祿秩: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以上至於上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為四千石。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數為萬石。其九秩一百二十石,八秩至於七秩,每二秩六分而下,各去其一,二秩一秩俱為四十石。凡頒祿,視年之上下。畝至四釜為上年,上年頒其正。三釜為中年,中年頒其半。二釜為下年,下年頒其一。無年為凶荒,不頒祿。

隋京官正一品,祿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為差,至正四品,是為三百石。從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為差,至正六品,是為一百石。從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為差,至從八品,是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並九品,皆不給祿。其給皆以春秋二季。刺史、太守、縣令則計戶而給祿,各以戶數為九等之差。大州六百二十石,其下每以四十石為差,至於下下,則三百石。大郡三百四十石,其下每以三十石為差,至於下下,則一百石。大縣百四十石,其下每以十石為差,至於下下,則六十石。其祿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縣令。(本志。)

文帝時,嘗以百僚供費不足,台省府寺鹹置廨錢,收息取給。工部尚書蘇孝慈以為官人爭利,非興化之道,上表請罷,從之。公卿以下又給職田各有差。(本志。)

義寧二年,唐王為相國,罷外官給祿,每十斛給地二十畝。

大唐武德中,外官無祿。

貞觀二年制,有上考者乃給祿。其後遂定給祿俸之制:(以民地租充之。)京官正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正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正三品,(四百石。)從三品,(三百六十石。)正四品,(三百石。)從四品,(二百六十石。)正五品,(二百石。)從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一百石。)從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從七品,(七十石。)正八品,(六十七石。)從八品,(六十二石。)正九品,(五十七石。)從九品,(五十二石。)諸給祿者,三師、三公及太子三師、三少,若在京國諸司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並左右千牛備身左右、太子千牛,並依官給。其春夏二季春給,秋冬二季秋給。(凡京文武官每歲給祿,總一十五萬一千五百三十三石二斗。自至德之後不給。)其在外文武官九品以上準官皆降京官一等給。其文武官在京長上者則不降。(諸給祿應降等者,正從一品各以五十石為一等,二品三品皆以三十石為一等,四品五品皆以二十石為一等,六品七品皆以五石為一等,八品九品皆以二石五斗為一等。)其俸錢之制,京司諸官初置公廨,令行署及番官興易,以充其俸。

貞觀十二年,罷公廨,置胥士七千人,取諸州上戶為之。準防閤例而收其課,三歲一更,計員少多而分給焉。

貞觀十五年,以府庫尚虛,敕在京諸司依舊置公廨,給錢充本,置令史、府史、胥士等,令回易納利,以充官人俸。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曰:"為理之本,在於擇人,不正其源,遂差千里。往古明經拜職,或四科辟召,必擇器任使,量才命官。然則市井子孫,不居官吏。國家制令,憲章三代,商賈之人,亦不居官位。陛下近許諸司令史捉公廨本錢,諸司取此色人,號為捉錢令史。不簡性識,寧論書藝,但令身能賈販,家足貲財,錄牒吏部,即依補擬。大率人捉五十貫以下,四十貫以上,任居市肆,恣其販易,每月納利四千,一年凡輸五萬,送利不違,年滿授職。然有國家者常笑漢代賣官,今開此路,頗類於彼。在京七十餘司,相率司別九人,更一二載後,年別即有六百餘人輸利受職。伏以陛下理致昇平,任賢為政,或太學高第,或諸州進士,皆策同片玉,經若懸河,守先聖之格言,慕昔賢之廉恥,拔十取五,量能授官,然犯禁違公,輒罹刑法。況乎捉錢令史,專主賈販,志意分毫之末,耳目廛肆之間,輸錢於官,以獲品秩,荏苒年歲,國家能不使用之乎?此人習與性成,慣於求利,苟得無恥,豈蹈廉隅,使其居職,何向而可。將來之弊,宜絕本源。臣每週遊之間,為國視聽,京師庶僚,爰及外官,異口同詞,鹹言不便。"太宗納之,停諸司捉錢,依舊本府給月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