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丞集箋注》卷之七近體詩三十九首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年,一作“來”。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長,一作“良”。空知返舊林。知,《文苑英華》作“如”。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君,一作“若”。漁歌入浦深。
喜祖三至留宿
門前洛陽客,下馬拂征衣。不枉故人駕,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積雪帶餘暉。早歲同袍者,高車何處歸?
王維留宿
祖詠
四年不相見,相見復何為?握手言未畢,卻令傷別離。升堂還駐馬,酌醴便呼兒。語默自相對,安用傍人知。
酬賀四贈葛巾之作
野巾傳惠好,茲貺重兼金。嘉此幽棲物,能齊隱吏心。齊,凌本作“高”。早朝方暫掛,晚沐復來簪。復,凌本作“更”。坐覺囂塵遠,思君共入林。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鳥,飛鳥,顧元緯本、凌本俱作“無雁”。何由寄一言。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轉,顧可久本作“積”。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居,一作“處”。○一作王劭詩。
寒更傳曉箭,一作“寒更催唱曉”。清鏡覽衰顏。覽,一作“減”。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門,一作“簾”。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清,《文苑英華》作“晴”。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禽,《文苑英華》作“雲”。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高,《文苑英華》作“山”。歸來且閉關。閉,一作“掩”。
歸輞川作
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
韋給事山居
幽尋得此地,幽尋,凌本作“尋幽”。詎有一人曾。大壑隨階轉,群山入戶登。庖廚出深竹,印綬隔垂藤。即事辭軒冕,誰雲病未能。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樹,凌本作“徑”。人訪篳門稀。嫩竹含新粉,嫩,顧元緯本作“綠”。紅蓮落故衣。渡頭燈火起,處處采菱歸。
終南山
《文苑英華》作《終山行》。
太乙近天都,乙,一作“一”。連山到海隅。山,《文苑英華》作“天”,誤。到,一作“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水,《文苑英華》作“浦”。○《樂府詩集》采此詩後四句作一首,題曰《睦州歌第一》。
成按:《唐詩紀事》云:或說此詩為議時之作。謂“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言勢焰盤據朝野也。“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言有表而無其內也。“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言恩澤偏也。“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言畏禍深也。其說甚鑿。王友琢崖嘗辟之日:詩有二義,或寄懷於景物,或寓情於諷諭,各有指歸;乃好事之徒,每以附會為能,無論其詩之為興為賦為比,而必曲為之說曰,此有為而言也,無乃矯誣實甚歟?試思此詩,右丞自詠終南,於人何預?而或者云云若是,彼飛燕興讒於太白,蟄龍騰謗於眉山,又何怪焉。黃山谷謂杜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於文,彼喜穿鑿者,棄其大旨,取其發興,於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蟲魚,以為物物皆有所託,如世間商度隱語者,則子美之詩委地矣。斯言也,豈僅讀杜者當奉為金科哉。琢崖又言:首句“天都”字,依《淮南子》云:登太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右丞《韋氏逍遙谷宴集序》云:天都近者,王官有之。韓昌黎《烏氏廟碑銘》云:作廟天都以致其孝。皆以天都為帝都之別稱。乃或引《關中記》,言終南山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日“天都”者,是失之踳駁矣。次句是言其與他山連線不斷,直至海隅耳。文意極明顯,乃或謂終南在陝境,去海極遙,到海隅者,形容之辭,如此必指東方之海隅而言,則齊魯之間,豈有終南之拳石在者,是失之拘執矣。“分野”句是極言山之廣大,陝志謂終南山西起隴山,東逾商洛,綿亘千里有餘,南北亦然,其盤踞不止一州之地;則知天之分野,亦不專隸一舍。或謂中峰之北,為雍為井鬼,中峰之南,為梁為翼軫者,是失之臆撰矣。其討論曲當,不事撏扯,多此類。平日論詩,必因其自然之勢,而不好為鉤深索隱之言,以求苟異於人,多與予見吻合者。故集中諸家曲說,刊削殆盡,洗清之功,實多得其益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