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其著也,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

藍苴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奪,似仁而非。悍戇好鬥,似勇而非。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是其反也。

流言滅之,貨色遠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

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

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說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仕。疏知而不法,辨察而操僻,勇果而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

國法禁拾遺,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有夫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妻一妾而亂。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浮蝣也。

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知而窮於世。劫迫於暴國而無所辟之,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

惟惟而亡者,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