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五十七 起強圉作噩八月,盡屠維大淵獻三月,凡一年有奇



先是遼主將行大冊禮,南院樞密使蕭革曰:“行大禮備儀物,必擇廣地,莫若黃川。”三司使劉六符曰:“不然。禮儀國之大體,帝王之樂不奏於野。今中京四方之極,朝覲各得其所,宜中京行之。”遼主從六符議。

戊寅,御清風殿受大冊禮,大赦。吳王耶律仁先徙封隋王,出為南京副元帥,以耶律華格譖之也。

壬午,遼主謁太祖及諸帝宮。丙戌,祠木葉山。禁造玉器。

己丑,詔置在京都水監,罷三司河渠司,以御史知雜呂景初判監,領河渠司事楊佐同判,河渠司句當公事孫琳、王叔夏知監丞事。

江、湖上供米,舊轉運使以本路綱輸真、楚、泗州轉般倉,載鹽以歸,舟還其郡,卒還其家。而汴舟詣轉般倉運米輸京師,歲折運者四。河冬涸,舟卒亦還營,至春復集,名曰放凍;卒得番休,逃亡者少,而汴船不涉江路,無風波沉溺之患。其後發運使權益重,六路上供米糰綱發船,不復委本路,獨發運使專其任。文移坌並,事目繁夥,有不能檢察,則吏胥可以用意於其間,操舟者賕諸吏,輒得詣富饒郡,市賤貿貴,以趨京師。自是江、汴之舟混轉無辨,挽舟卒有終身不還其家、老死河路者,籍多空名,漕事大敝。皇祐中,發運使許元奏:“近歲諸路因循,糧綱法壞,遂令汴綱至冬出江為它路轉漕,兵不得息。宜敕諸路增船載米,輸轉般倉,充歲計如故事。”於是言利者多以元說為然,詔如元奏。會元去,不果行。既而諸路綱不集,庚寅,復下詔切責有司,江、淮、兩浙轉運司期以期年,各造船補卒團本路綱,自嘉祐五年,汴綱不得復出江。

遼三司使劉六符卒。六符有志操,能文章,遼人重之。

十二月,乙巳,詔三司:“每歲上天下歲賦之數,自今三歲一會其虧贏以聞。”

遼弛士庶畜鷹之禁。

辛亥,南院樞密使楚王蕭革復為北院樞密使。

翰林學士韓絳言:“中書門下,宰相所職,而以它官判省,名不相稱,宜更定其制,依《周禮》、《唐六典》為一書。”詔翰林學士胡宿、知制誥劉敞詳定以聞。敞等條列,刊正裁損,申明十事;後不果行。

辛酉,詔:“年七十而居官犯事,或以不治為所屬體量若沖替而未致仕者,更不推恩子孫。”

閏月,丁卯朔,詔:“嘗為中書、樞密院諸司吏人及技術官職,無得任提點刑獄及知州軍,自軍班出至正任者,方得知邊要州軍。”

己巳,遼賜皇太叔重元金券。會皇子濬生,重元妻入賀,以艷冶自矜,皇后素端重,見之弗喜,戒曰:“為大家婦,何必如此!”重元妻歸,詈重元曰:“汝是聖宗兒,乃使人以哈屯加我!汝若有志,當笞此婢。”重元子尼嚕古素有異志,故婦言如此。

先是朝議以科舉既數,則高第之人倍眾,其擢任恩典,宜損於故,詔中書門下裁之。丁丑,詔:“自今制科入第三等與進士第一,除大理評事,簽署兩使幕職官事,代還,升通判,再任滿,試館職;制科入第四等與進士第二、第三,除兩使幕職官,代還,改次等京官;制科入第五等與進士第四、第五,除試銜知縣,代還,遷兩使幕職官。鎖廳人視此。”自是驟顯者鮮,而所得人才及其風跡,比舊亦寢衰。

己卯,詔:“明年正旦日食,其自丁亥避正殿,減常膳。”知制誥劉敞言:“三代之典,日食無預避之事。先王制禮,過之者猶不及。其製法,先時者與不及時者,均貴得中而已。漢、唐素服寢兵,卻朝會不視事及求直言,大率皆在合朔之辰,未有先時旬日者也。兆憂太過,《春秋》所譏。乞詳求舊典,折衷於禮。”

己丑,詔中書五房編總例,從韓琦請也。

是歲,應天府失入平民死罪,未決,通判孫世寧辨正之;吏當坐法,知府劉沆縱弗治。提點刑獄韓宗彥往案舉,沆復沮止之;宗彥疏於朝,卒抵吏罪。宗彥,綱之子也。

嘉祐四年遼清寧五年。己亥,一零五九年

春,正月,丙申朔,日有食之。遣官祭社,帝避殿,不視朝。知制誥劉敞言:“臣前論先期避殿不中古典,未蒙省察。今又聞遣官祭社,稽之於經,亦未見此禮。蓋社者,上公之神,群陰之長,故曰日食則伐鼓於社,所以責上公,退群陰。今反祠而請之,是屈天子之禮,從諸侯之制,抑陽扶陰,降尊貶重,非承天戒、尊朝廷之意也。”右正言吳及言:“日食者,陰陽之戒,在人事之失。陛下淵默臨朝,陰邪未能盡屏,左右親幸,驕縱亡節,將帥非其人,為外所輕,此其失也。”因言孫沔在并州,苛暴不法,宴飲無度;龐籍前在并州,輕動寡謀,輒興堡寨,屈野之衄,為國深恥。沔卒坐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