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泰定帝崩,燕鐵木兒與宗王大臣議:武宗二子周王、懷王,於法當立;周王遠在朔漠,而懷王久居民間,備嘗艱險,民必歸之,天位不可久虛,不如先迎懷王,以從民望。八月,即定策,迎之於江陵,懷王即位,是為文宗。當是時,世延贊畫之功為多。文宗即位,世延仍以御史中丞兼翰林學士承旨,以疾乞歸田裡,詔不允。天曆二年正月,復除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行次濟州,三月,改集賢大學士;六月,又加奎章閣大學士;八月,拜中書平章政事。冬,世延至京,固辭不允,詔以世延年高多疾,許乘小車入內。至順元年,詔世延與虞集等纂修《皇朝經世大典》,世延屢奏:“臣衰老,乞解中書政務,專意纂修。”帝曰:“老臣如卿者無幾,求退之言,後勿復陳。”四月,仍加翰林學士承旨,封魯國公。秋,以疾,移文中書致其事,明日即行,養疾於金陵之茅山。詔征還朝,不能行,二年,改封涼國公。元統二年,詔賜世延錢凡四萬緡。至元改元,仍除奎章閣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中書平章政事、魯國公。明年五月,至成都,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贈世忠執法佐運翊亮功臣、太保、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追封魯國公,諡文忠。

世延曆事凡九朝,揚歷省台五十餘年,負經濟之資,而將之以忠義,守之以清介,飾之以文學,凡軍國利病,生民休戚,知無不言,而於儒者名教尤拳拳焉。為文章波瀾浩瀚,一根於理。嘗較定律令,匯次《風憲宏綱》,行於世。

五子,達者三人:野峻台,黃州路總管。次月魯,江浙行省理問官。伯忽,夔州路總管,天曆初,囊加台據蜀叛,死於難,特贈推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善大夫、中書右丞、上護軍,追封蜀郡公,謚忠愍。

孔思晦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孫也。資質端重,而性簡默,童丱時,讀書已識大義。及長,授業於導江張,講求義理,於詞章之習,薄而弗為。家貧,躬耕以為養,雖劇寒暑,而為學未嘗懈,遠近爭聘為子弟師。大德中,游京師,祭酒耶律有尚欲薦之,以母老,辭而歸。母臥疾,躬進藥餌,衣不解帶。居喪,勺水不入口者五日。至大中,舉茂才,為范陽儒學教諭。延祐初,調寧陽學。先是,兩縣校官率以廩薄不能守職,而思晦以儉約自將,教養有法,比代去,學者皆不忍舍之。於是孔氏族人相與議:思晦嫡長且賢,宜襲封爵,奉祠事。狀上政府,事未決。仁宗在位,雅崇尚儒道,一日,問:“孔子之裔今幾世,襲爵為誰?”廷臣具對曰:“未定。”帝親取孔氏譜牒按之,曰:“以嫡應襲封者,思晦也,復奚疑!”特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月俸百緡,加至五百緡,賜四品印。泰定三年,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言:“襲爵上公,而階止四品,于格弗稱,且失尊崇意。”明年,升嘉議大夫。至順二年,改賜三品印。思晦以宗祀責重,恆懼弗勝,每遇祭祀,必敬必慎。初,廟毀於兵,後雖苟完,而角樓圍牆未備,思晦竭力營度,以復其舊。金絲堂壞,又一新之,祭器禮服,悉加整飭。又以尼山乃毓聖之地,故有廟,已毀,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復其田,且請置尼山書院,以列於學官,朝廷從之。三氏學舊有田三千畝,占於豪民,子思書院舊有營運錢萬緡,貸於民取子錢,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輸子錢,並負其本,思晦皆理而復之。聖父舊封齊國公,思晦言於朝曰:“宣聖封王,而父爵猶公,願加褒崇。”乃詔加封聖父啟聖王,聖母王夫人。

五季時,孔末之後方盛,欲以偽滅真,害宣聖子孫幾盡,至是,其裔復欲冒稱宣聖后。思晦以為:“不早辨則真偽久益不可明,彼與我不共戴天,乃列於族,與共拜殿庭,可乎?”遂會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譜於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元統元年卒,年六十七。卒之日,有鶴百餘翔其屋上,又見神光自東南落其舍北。至正中,朝廷加贈其官,而賜謚曰文肅。

子曰克堅,襲封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既而進通奉大夫。至正十五年,召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拜陝西行台侍御史,遷國子祭酒,擢山東肅政廉訪使,不赴。孫希學,襲封衍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