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凡遷調循行:各省所轄路府州縣諸司,應合遷調官員,先盡急闕,次及滿任。急闕須憑各官在任解由、依驗月日、應得資品、及解由到行省月日,依次就便遷調。若有急闕,委無相應之人,或員闕不能相就者,於應敘職官內選用,驗合得資品上,雖有超越,不過一等。本管地面,若有遐荒煙瘴險惡重地,除土官外,依例公選銓注,其有超用人員,多者不過二等。軍官、匠官、醫官、站官、各投下人等,例不轉入流品者,雖資品相應,不許銓注。都省已除人員,例應到任,若有違限一年者,聽別行補註。應有合就彼遷敘人員,如在前給由已咨都省聽除,未經遷注照會,不曾咨到本省者,即聽就便開咨。無解由人員,不許銓注。諸犯贓經斷應敘人員,照例銓注。令譯史、奏差人等,須驗實歷月日已滿,方許銓注。邊遠重難去處,如委不可闕官,從差去官與本省官公同選注能幹人員,開具歷仕元由,並所注職名,擬咨都省,候回準明文,方許之任。應遷調官員,三品、四品擬定咨呈,五品以下先行照會之任。

凡文武散官:多採用金制,建官之初,散官例降職事二等。至元二十年,始升官職對品,九品無散官,謂之平頭敕。蒙古、色目,初授散官或降職事,再授職,雖不降,必俟官資合轉,然後升職。漢人初授官,不及職,再授則降職授官。惟封贈蔭敘官職,各從一高,必歷官至二品,則官必從職,不復用理算法矣。至治初,稍改之,尋復其舊。此外月日不及者,惟歷繁劇得優,獲功賞則優,由內地入邊遠則優,憲台舉廉能政跡則優,以選出使絕域則優,然亦各有其格也。

凡保舉職官:大德二年制:“各廉訪司所按治城邑內,有廉慎幹濟者,歲舉二人。”九年,詔:“台、院、部五品以上官,各舉廉能識治體者三人,行省台、宣慰司、廉訪司各舉五人。”

凡翰林院、國子學官:大德七年議:“文翰師儒難同常調,翰林院宜選通經史、能文辭者,國子學宜選年高德邵、能文辭者,須求資格相應之人,不得預保布衣之士。若果才德素著,必合不次超擢者,別行具聞。”

凡遷官之法:從七以下屬吏部,正七以上屬中書,三品以上非有司所與奪,由中書取進止。自六品至九品為敕授,則中書牒署之。自一品至五品為宣授,則以制命之。三品以下用金寶,二品以上用玉寶,有特旨者,則有告詞。其理算論月日,遷轉憑散官,內任以三十月為滿,外任以三歲為滿,錢穀典守以二歲為滿。而理考通以三十月為則。內任官率一考升一等,十五月進一階。京官率一考,視外任減一資。外任官或一考進一階,或兩考升一等,或三考升二等。四品則內外考通理。此秋毫不可越。然前任少,則後任足之,或前任多,則後任累之。一考者及二十七月,兩考者及五十七月,三考者及八十一月以上,遇升則借升,而補以後任。此又其權衡也。

凡選用不拘常格:省參議、都司郎中、員外高第者,拜參預政事、六曹尚書、侍郎,及台幕官、監察御史出為憲司官。外補官已制授,入朝或用敕除,朝跡秩視六品,外任或為長伯。在朝諸院由判官至使,寺監由丞至卿,館閣由屬官至學士,有遞升之法,用人重於用法如此。又覃官,或準實授,或普減資升等,或內升等,或外減資,或外減內不減,斯則恩數之不常有者,惟四品以下者有之。三品則遞進一階,至正議大夫而止。若夫勛臣世胄、侍中貴人,上命超遷,則不可以選格論。亦有傳敕中書,送部覆奏,或致繳奏者,斯則歷代以來封駁之良法也。

凡吏部月選:至元十九年議:“到部解由即行照勘,合得七品者呈省,從七以下本部注擬,其餘流外人員,不拘多寡,並以一月一次銓注。”

凡官吏遷敘:至元十年,議:“舊以三十月遷轉太速,以六十月遷轉太遲。”二十八年,定隨朝以三十月為滿,在外以三周歲為滿,錢穀官以得代為滿,吏員以九十月日出職,職官轉補,與職官同。

凡覃官:至大二年,詔:“內外官四品以下,普覃散官一等,服色、班次、封蔭皆憑散官。三品者遞進一階,至正三品上階而止。其應入流品者,有出身吏員譯史等,考滿加散官一等。”三年,蒙古儒學教授,一體普覃。四年,詔在任官員,普覃散官一等。泰定元年,詔:“內外流官已帶覃官,準理實授。所有軍官及其餘未覃人員,四品以下並覃散官一等,三品遞進一階,至三品上階止,服色、班次、封蔭,悉從一高。其有出身應入流品人等,如在恩例之前入役支俸者,考滿亦依上例覃授。”二年,省議:“應覃人員,依例先理月日,後準實授,其正五品任回已歷一百三十五月者,九十月該升從四,余有四十五月,既循行舊例,覃官三品,擬合準理實授,月日未及者,依驗散官,止於四品內遷用,所有月日,任回,四品內通行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