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昶於太祖世已當樞要,兵馬處分,專以委之,詔冊文筆,皆昶所作也。及晉公護執政,委任如舊。昶常曰:"文章之事,不足流於後世,經邦致治,庶及古人。"故所作文筆,了無稿草。唯留心政事而已。又以父在江南,身寓關右,自少及終,不飲酒聽樂。時論以此稱焉。子丹嗣。

時有高平檀翥,字鳳翔。好讀書,善屬文,能鼓瑟。早為琅邪王誦所知。年十九,為魏孝明帝挽郎。其後司州牧、城陽王元徽以翥為從事,非其好也。尋謝病,客游三輔。時毛遐為行台,鎮北雍州,表翥為行台郎中。會爾朱天光東拒齊神武,翥隨赴洛。除西兗州錄事參軍,歷司空田曹參軍,加鎮遠將軍,兼殿中侍御史。台中表奏,皆翥為之。尋副毛鴻賓鎮潼關,加前將軍、太中大夫。魏孝武西遷,賜爵高唐縣子,兼中書舍人,修國史,加鎮軍將軍。後坐談論輕躁,為黃門侍郎徐招所駁,死於廷尉獄。

元偉,字猷道,河南洛陽人也。魏昭成之後。曾祖忠,尚書左僕射,城陽王。祖盛,通直散騎常侍,城陽公。父順,以左衛將軍從魏孝武西遷,拜中書監、雍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封濮陽王。偉少好學,有文雅。弱冠,授員外散騎侍郎。以侍從之勞,賜爵高陽縣伯。大統初,拜伏波將軍、度支郎中,領太子舍人。十一年,遷太子庶子,領兵部郎中。尋拜東南道行台右丞。十六年,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以魏氏宗室,進爵南安郡王,邑五百戶。十七年,除幽州都督府長史。及尉遲迥伐蜀,以偉為司錄。書檄文記,皆偉之所為。蜀平,以功增邑五百戶。六官建,拜師氏下大夫,爵隨例降,改封淮南縣公。

孝閔帝踐祚,除晉公護府司錄。世宗初,拜師氏中大夫。受詔於麟趾殿刊正經籍。尋除隴右總管府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保定二年,遷成州刺史。偉政尚清靜,百姓悅附,流民復業者三千餘口。天和元年,入為匠師中大夫,轉司宗中大夫。六年,出為隨州刺史。偉辭以母老,不拜。還為司宗。尋以母憂去職。建德二年,復為司宗,轉司會中大夫,兼民部中大夫,遷小司寇。四年,以偉為使主,報聘於齊。是秋,高祖親戎東討,偉遂為齊人所執。六年,齊平,偉方見釋。高祖以其久被幽縶,加授上開府。大象二年,除襄州刺史,進位大將軍。

偉性溫柔,好虛靜。居家不治生業。篤學愛文,政事之暇,未嘗棄書。謹慎小心,與物無忤。時人以此稱之。初自鄴還也,庾信贈其詩曰:"虢亡垂棘反,齊平寶鼎歸。"其為辭人所重如此。後以疾卒。

太祖天縱寬仁,性罕猜忌。元氏戚屬,並保全之,內外任使,布於列職。孝閔踐祚,無替前緒。明、武纘業,亦遵先志。雖天厭魏德,鼎命已遷,枝葉榮茂,足以逾於前代矣。然簡牘散亡,事多湮沒。今錄其名位可知者,附於此云:

柱國大將軍、太傅、大司徒、廣陵王元欣

柱國大將軍、特進、尚書令、少師、義陽王元子孝

尚書僕射、馮翊王元季海

七兵尚書、陳郡王元玄

大將軍、淮安王元育

大將軍、梁王元儉

大將軍、尚書令、少保、小司徒、廣平郡公元贊

大將軍、納言、小司空、荊州總管、安昌郡公元則

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少師、韓國公元羅

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魯郡公元正

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書監、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顏子

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鄯州刺史、安樂縣公元壽

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武衛將軍、遂州刺史、房陵縣公元審

史臣曰:太祖除暴寧亂,創業開基,昃食求賢,共康庶政。既焚林而訪阮,亦榜道以求孫,可謂野無遺才,朝多君子。蘇亮等並學稱該博,文擅雕龍,或揮翰鳳池,或著書麟閣,鹹居祿位,各逞琳琅。擬彼陳、徐,慚後生之可畏;論其任遇,實當時之良選也。魏文帝有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其呂思禮、薛忄妻之謂也?

《周書》 唐·令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