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大統三年,從太祖擒竇泰,戰沙苑,並有功。進爵為子,遷車騎大將軍、右光祿大夫,拜尚書右丞。謙明練時事,及居樞轄,時論以為得人。四年,從太祖解洛陽圍,仍經河橋戰,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十五年,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破柳仲禮於隨郡,討平李遷哲於魏興,並有功。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直州刺史,賜姓宇文氏。

魏恭帝初,轉利州刺史。謙性明悟,深曉政術,又勤於理務,民訟雖繁,未嘗有懈倦之色。吏民以是敬而愛之。時有蜀人賈晃遷舉兵作亂,率其黨圍逼州城。謙倉卒分部,才得千許人,便率拒戰。會梁州援兵至,遂擒晃遷,餘人乃散。謙誅其渠帥,余並原之。旬日之間,遂得安輯。世宗初,進爵作唐縣公。保定二年,遷安州總管、隨應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魯山三鎮諸軍事、安州刺史。四年,加大將軍,進爵武康郡公。

天和元年,授江陵總管。三年,遷荊州總管、荊淅等十四州南陽平陽等八防諸軍事、荊州刺史。州既統攝遐長,俗兼夷夏,又南接陳境,東鄰齊寇。謙外御強敵,內撫軍民,風化大行,號稱良牧。每年考績,常為天下最,屢有詔褒美焉。謙隨賀拔勝之在荊州也,雖被親遇,而名位未顯。及踐其位,朝野以為榮。四年,卒於州。闔境痛惜之,乃共立祠堂,四時祭饗。子曠嗣。

謙性至孝,少喪父,殆將滅性。與弟說特相友愛,雖復年事並高,名位各重,所有資產,皆無私焉。其居家嚴肅,動遵禮度。曠與說子弘度等,並奉其遺訓雲。

曠少溫雅,仁而泛愛。釋褐中外府記室。大象末,位至開府儀同大將軍,淅州刺史。

說本名士約,少鯁直,有節概,膂力過人,尤工騎射。釋褐領軍府錄事,轉諮議參軍。及賀拔勝出牧荊州,以說為假節、冠軍將軍、防城都督。又隨勝奔梁,復自梁歸國。授衛將軍、都督,封安昌縣子,邑三百戶。從太祖復弘農,戰沙苑,皆有功。進爵為侯,增邑八百戶,除京兆郡守。累遷帥都督、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定州大中正,改封安國縣侯,增邑三百戶,賜姓宇文氏,並賜名說焉。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萬年縣公,增邑通前二千四百戶。除隴州刺史,遷總管涼甘瓜三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說蒞政強毅,百姓畏之。齊王憲東征,以說為行軍長史。軍還,除使持節、崇德安義等十三防熊和中等三州諸軍事,崇德防主,加授大將軍,改封安平縣公。建德四年卒,時年六十四。贈鄜延丹綏長五州刺史,謚曰壯。子弘度,猛毅有父風。大象末,上柱國、武鄉郡公。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漢尚書實之十二世孫也。祖挺,魏光州刺史、泰昌縣子,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謚曰景。父孝芬,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為齊神武所害。猷少好學,風度閒雅,性鯁正,有軍國籌略。釋褐員外散騎侍郎,領大行台郎中。尋為吏部尚書李神俊所薦,拜通直散騎侍郎,攝尚書駕部郎中。普泰初,除征虜將軍、司徒從事中郎。既遭家難,遂間行入關。及謁魏孝武,哀動左右,帝為之改容。既退,帝目送之曰:"忠孝之道,萃此一門。"即以本官奏門下事。

太統初,兼給事黃門侍郎,封平原縣伯,邑八百戶。二年,正除黃門,加中軍將軍。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猷常以本官從軍典文翰。五年,除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將軍。時太廟初成,四時祭祀,猶設俳優角牴之戲,其郊廟祭官,多有假兼。猷屢上疏諫,書奏,並納焉。遷京兆尹。時婚姻禮廢,嫁娶之辰,多舉音樂。又廛里富室,衣服奢淫,乃有織成文繡者,猷又請禁斷,事亦施行。與盧辯等創修六官。十二年,除大都督、驃騎將軍、淅州刺史,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十四年,侯景據河南歸款,遣行台王思政赴之。太祖與思政書曰:"崔宣猷智略明贍,有應變之才,若有所疑,宜與量其可不。"思政初頓兵襄城,後欲於潁川為行台治所,遣使人魏仲奉啟陳之。並致書於猷論將移之意。猷復書曰:"夫兵者,務在先聲後實,故能百戰百勝,以弱為強也。但襄城控帶京洛,實當今之要地,如有動靜,易相應接。潁川既鄰寇境,又無山川之固,賊若充斥,徑至城下。輒以愚情,權其利害,莫若頓兵襄城,為行台治所,潁川置州,遣郭賢鎮守。則表里膠固,人心易安,縱有不虞,豈能為患。"仲見太祖,具以啟聞。太祖即遣仲還,令依猷之策。思政重啟,求與朝廷立約:賊若水攻,乞一周為斷;陸攻,請三歲為期。限內有事,不煩赴援。過此以往,惟朝廷所裁。太祖以思政既親其事,兼復固請,遂許之。及潁川沒後,太祖深追悔焉。十六年,以疾去職。屬大軍東征,太祖賜以馬輿,命隨軍,與之籌議。十七年,進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賜姓宇文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