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Yu之考試經驗分享:(二)Paper3.5

paper3.5是一門讓人增長智慧、腦袋開竅的課程,非常有意思。裡面波特、羅佰特.卡普蘭、德魯克、明茲伯格等等,這些人的名字一個個如雷貫耳,學習和研究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考3.5的經歷:我考了三回,分數分別是:58、53、61,為什麼要考三次?還不就是那兩門拖的後腿,第一次03年12月,當時考前那兩個月每天晚上要看兩集該死的連續劇“一雙繡花鞋”和“梅花檔案”,欲罷不能,害得我另外兩門考前剛剛看完書,連題都不會做,3.6甚至連題都看不懂,慚愧!加上當時還要考一門3.4,壓力好大,考前只好投降,專心複習3.4,同時3.5也沒放棄,後來居然考了58分。後來第二次考,3.5又順利過關,那兩門又沒過;拖到04年12月,最後才終於全部結束戰鬥。

前面兩次分數為什麼低些,是因為前兩次都沒做完,第一次有幾分沒做,第二次有12分沒做,第三次全部做了,所以分數略高。

總體而言,3.5在勞動量上和難度上,比3.6和3.7要低。但是,我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我認識的男性考友3.5的通過率高於女性,這可能跟女性的知識面和思維定勢有關,男性思考問題相對角度要寬廣些。另外,英語文字表達能力強的人,通過率要高於英語能力弱一些的人。

在開始詳細闡述怎樣準備3.5的複習和考試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介紹bpp的revision上的編輯對考官的一個評述,他的這些話對複習非常重要:

the examiner for paper 3.5 is geoff gravil, who was the examiner for paper 12 under the old syllabus. his questions require a prac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ory is used to support analysis and proposals rather than a substitute for them. the acca website has an interesting statement prepared by the examiner called “examiner’s approach”. in this, the examiner makes several interesting points.

1) he seems to say that he is more likely to examine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marketing than such aspects of hrm and it as the latter are more fully covered in other exams.

2)the major case study will always include quantitative data. candidates must analyze and use this but not to the exclusi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written data given.

3)it is important that candidates use the case scenarios to base their answer on.

上面的三個要點其實就是:市場理論是考核重點、定量分析必考(不但是要用數據,而且要做出文字論述)、考生的回答必須要以case裡面的材料為基礎。

3.5的內容簡析:其實這門課的核心內容就是strategy process, 它包括三大塊:戰略分析、戰略發展與評估、戰略執行,這三大塊再細化就有很多理論了,這裡一下子也列不完,詳細內容書上和真題上都有詳細介紹,我不再這裡重複了。我只能從方法上與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方法也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僅供參考。

一、複習經驗和技巧。

1)教材與真題閱讀,了解和熟悉理論體系。

首先拿到書肯定要研讀大綱和study guide, 先了解這門課的輪廓。然後,就是按部就班地仔細閱讀教科書,仔仔細細地看,bpp的書里有很多從financial times上摘錄的案例,看起來還是蠻有意思的。看第一遍的目的主要就是理解這些管理學理論,同時掃清閱讀障礙(將重要的高頻生詞都查出來)。

看完書後,就可以直接看真題了,第一次看真題時,肯定沒有人能馬上開始做題。其實就是看題,然後看答案,看考官是怎么答題、怎么組織篇章、怎么運用模型的,最後看後面的marking scheme,了解考官是怎么樣評分的。

將最近三年的真題看完,可能需要繼續回頭看第二遍教科書,此時的速度與第一遍不可同日而語,可以飛快地看完書,因為辭彙已經很熟悉了,生詞障礙已經沒有了,而且經過看真題,知道了相關的重點內容。第二遍的看就只看那些重點理論了,教材裡面的小案例也可跳過去不看了。另外,像人事管理和it這樣的非重點章節就不用看了,重點看那些核心的內容。

2)練習真題,練習怎樣運用理論工具來分析問題,同時培養解題速度。

既然書都看了兩遍了,要開始實踐了。找來歷年的真題裡面的60分的大案例,就可以練習怎樣做題了。開始時不能看答案,先閱讀案例,然後看考官的問題,找幾張a4紙,用筆寫出自己的答題計畫,比如用某某模型,然後具體結合案例怎么來分析。

此時有兩種展開深度,一種是只寫working plan,一種是連詳細的論證的全文都寫出來,看自己的時間是否充足吧。如果有時間,爭取不但要寫出大提綱,連大提綱下面的小要點也列出來,該計算的財務和非財務比例分析的數據,都要計算和寫出來,同時要寫上自己對這些數據的分析,這才算得上真正起到練習的效果。否則光看看書,然後輕輕鬆鬆看答案,有點像武術裡面的一句諺語:“不痛不癢,功夫不長”。

寫完自己答案之後,就是與將其與考官的答案去核對了,在考試的三個小時裡,自己永遠是不可能做到考官的那種寬度和深度的,這個很正常,將考官的答案的骨架(關鍵句、要點)用彩色螢光筆標出來,特別是自己沒考慮到的那些要點,一定要重點標出來(這些就是自己的知識漏洞),然後琢磨自己為什麼沒有想到,甚至當場翻教材去核對,看自己的知識漏洞在哪裡。有時考官的答案是一大段,很難找到要點,很簡單,翻到後面的marking scheme看,上面哪個要點幾分,都一目了然了,清清楚楚,有時甚至可以將marking scheme的要點抄到考官答案的旁邊,下次再看答案就不怕找不到要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