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考試中的美國文化(人物篇)

  常見同學們準備gre時一臉痛苦,問之何故,回答說做題目一點趣味也沒有, 暗自思忖覺得確實如此,gre題是忽視各專業差異的標準測試,不僅辭彙繁難,而且許多閱讀文章和填空句子由於包含了不少的美國文化,西方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背景,當然在做題的時候是不必要去多考慮這些東西,因為它們和解題並直接相關,理解了也無法幫助你解題,一般處理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這些概念, 物做一下首字母的提取讓它去了, 比如thomas paine 你不用管這個傢伙是誰,寫過什麼樣的著作,而只需要理解是tp這個人就可以了。

當然這樣雖然簡化了解題, 但是有時候滿篇的這樣的縮寫會讓你十分的頭疼, 更有甚者充滿了ft,bt ,gf的文字是夠讓人ft的了, 同時由於gre作文對同學們文化知識的要求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所以不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經常出現的客人們:

先來看看剛才提到的thomas paine,托瑪斯·潘恩,熟悉美國獨立戰爭的同學就不能不知道這位老兄了,1775年4月18日夜,英軍得知波士頓附近的康科德藏有殖民地民兵的大量武器,遂派兵前去搜查。次日,當英軍進行到列剋星敦附近時,遭到民兵的伏擊,英軍狼狽逃走。列剋星敦的戰鬥,標誌著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民獨立戰爭的開始。史稱“列剋星敦的槍聲”。“列剋星敦的槍聲”掀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1775年6月17日,英軍發動了對波士頓附近的班克山民兵據點的進攻。據守在班克山的3000名民兵英勇戰鬥,擊退了英軍數次進攻,後來因彈盡援絕,才撤離陣地。此後,華盛頓率領民兵包圍了波士頓,駐紮在波士頓的英軍被迫撤退。隨著戰場上的勝利,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期間由托瑪斯?潘恩(1737—1809年)所寫的小冊子《常識》,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潘恩出身貧苦家庭,1774年來到北美。1776年1月,他所寫的《常識》出版。在這本小冊子中,潘恩強烈抨擊了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批判了那種依賴英國的殖民地思想,陳述了英國統治對殖民地人民所帶來的種種害處。他指出,現在已經不是辯論的時期了,只有用武力才能解決最後的爭端。他滿懷激情地向人們呼籲,“站起來吧,接受自由”。潘恩的小冊子一發行,便被搶購一空,人們都被潘恩的思想和熱情所感動,幾乎所有的殖民地居民都讀過這本書。《常識》在喚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識,促使殖民地人民將獨立作為自己戰鬥的唯一目標的宣傳中,起了極大的作用。

在gre填空中提到他政治文字很華麗出色,但個人生活卻簡樸異常, 而從他對美國獨立戰爭的貢獻而言, 顯然是不可估量的,最近,由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barnes&noble)出資創辦的《圖書》(book)雜誌在其7-8月合刊中,公布了該刊評選出的“改變美國的20本書”, 托馬斯?潘恩出版於美國建國當年(1776年)的《常識》一書,理所當然地排在第一位。 這個人物我們不得不了解一下。

而下一位則可能更為如雷貫耳:

蕭伯納曾聲稱:“美國出了兩個偉大的作家——埃德加.愛倫.坡和馬克.吐溫。”但是,在美國文學界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坡更加命運坎坷的大作家了。他的一生大多在同命運搏鬥的逆境中度過。一八四九年十月初,坡連續幾天處於譫妄狀態,彌留之際大呼“上帝保佑我!”就此飲恨以終。這一呼聲凝聚了他對坎坷半世的悲憤。

在他短短四十歲的一生寫下的不少作品中,文學評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時文壇上,除了詹姆斯.羅塞爾.洛威爾之外,幾乎無人可與抗衡。洛威爾一向不輕易讚揚別人,卻把坡譽為“最有見識、最富哲理的大無畏評論家”。當代文學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也稱“坡的文學評論確實是美國文壇上空前的傑作”。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坡早年當報刊雜誌編輯時,為了換取稿費,他也寫了許多糟粕,因此至今留存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精華。

他的獨創性論文如《寫作的哲學》(1846),《詩歌原理》(1850),評論霍桑《古老的故事》,評論朗費羅、柯勒律治、華茲華斯、丁尼生等人的詩歌、以及評論狄更斯《老古玩店》等的作品都顯示了他的精闢見解,至今仍被視為文藝批評的典範作。

他一生寫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說,雖然只寫了四五篇推理小說,但是舉世公認為推理小說的鼻祖。代表作《毛格街血案》、《瑪麗.羅熱疑案》、《竊信案》和《金甲蟲》都被奉為這類小說的先河,對後世起了很大影響。他在前三篇小說中塑造的業餘偵探杜賓的形象,可以說是

最後我們來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來結尾——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

美國隱士女詩人,寫過一千七百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詩。詩風獨特,以文字細膩、觀察敏銳、意象突出著稱。 題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在美國文學史中,很少有人能像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那樣富有深邃、真摯和傳奇的色彩,這些特點不僅體現在她的詩歌和思想方面,而且也包含在她本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情世界裡。對大多數人來講,艾米莉一直是一個難解的迷,除了朋友在未經她同意的情況下,把她的6首詩作拿去發表之外,艾米莉生前幾乎沒有在美國文壇上留下任何痕跡。人們是在艾米莉去逝幾十年後才開始逐步認識她的,她是那種生不逢時而身後名顯的天才,有些像荷蘭畫家梵谷。所不同是,梵谷生前貧困潦倒以致精神崩潰。而艾米莉本人則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過著衣食無憂安逸閒在的生活,潛心讀書寫作,淡泊世間功利,與世隔絕生活在一個封閉狹小的空間裡,築造自己豐富而深邃的精神巢穴,終日裡“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這個人物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她的詩作“i am nobody”

i""m nobody! who are you?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nobody--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 they"d advertise--you know!

how dreary--to be--somebody!

how public--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我誰也不是,/你是誰?/你也誰都不是嗎?/我們倆人成了一對,/別說話,/他們會趕走我們的/你知道。

多沒勁啊非得爭個名人地位,/拋頭露面像一隻青蛙/在這漫長的六月里/衝著崇拜它的泥塘/鼓譟。

不妨再推薦一首個人很喜歡的作品

"hope"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s at all,

and sweetest in the gale is heard;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that kept so many warm.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iest land,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yet, never, in extremity,

it asked a crumb of me.

希望

" 希望" 是物長著羽毛

寄居在靈魂里,

唱著沒有詞的曲調,

絕無絲毫停息,

微風吹送最為甘甜

暴雨致痛無疑

能夠使得小鳥不安

保有此多暖意。

聽它越過奇妙大海

飛遍嚴寒田地

可它不要我麵包屑

哪怕飢餓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