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是否就意味著投資有風險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等就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答記者問。

我的同事提問:“請問田部長,您剛才講到今年有490多萬大學生畢業,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田成平回答時,承認大學生就業確實遇到了很多新的情況,但他並不同意“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

國家為畢業生就業積極創造條件,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也是不爭的事實。按田成平所說,當年大學畢業生在離校前後的就業率大約為70%左右。按這一比例,去年有120多萬大學生在離校時還沒有就業,再加上今年的畢業大學生總數,求職人數大約在600萬人左右。

30%的畢業生離校時沒有找到工作,意味著什麼?我們不如通俗地理解,這30%的學生是失業的,他們要么在一些城市漂著,要么在家待著。總之,他們沒有收入,依靠父母或家庭養活。我不止一次接到朋友的電話,希望能幫忙給孩子找份工作。

關於就業率,高校統計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從過去的有正式接收單位,到現在的靈活就業、彈性就業——有地方掙錢就算就業了。很可惜,就業率一旦和高校招生宣傳掛鈎,兌水現象就在所難免了。媒體的報導說,本科畢業生的薪水要求一降再降,已經降到千元以下了,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無業。

我們沒有理由把找不到工作完全歸咎於學生,我也不贊成擴招導致就業難的論斷。就業難,從大的方面說,和國家的巨觀經濟發展有關,也就是國家是否提供了相應多的工作崗位;從小處說和畢業生素質和觀念有關,也就是說,大學4年,你是否學到了知識和技能,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得到機會。

上大學,是很多家長和學生的希望;畢業後學有所用,更是國家應該考慮的問題。教育,可以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但是,這個轉化需要學生和家庭認識到風險,風險是什麼,不是你完成了教育(我指的是順利拿到了畢業證和學位證),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人才”,從而得到好的工作和報酬。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投資,而投資是有風險的,也就是說,你畢業時就會面臨失業。但是,我們的制度設計應該也讓公眾明白,不接受高等教育,你也能獲得成功,但這種成功可能機率很小。從長遠利益來說,你應該儘可能接受高等教育。

承認“畢業即失業”,並不是一個困難的事,也不是洪水猛獸,承認了就會引起社會的恐慌。從社會發展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業率,可以保證競爭,讓有工作的人感覺到危機。但這種失業率不能太高,太高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幾年前,我的一個同事寫了一篇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的訪談,我當時當編輯,把其中的一句話做成了標題——“大學畢業生是普通勞動者”。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畢業生是什麼,當然是普通勞動者。20年前,考上大學就是國家幹部,不僅意味著有工作,還意味著基本上能讓一家人脫貧。現在,人們應當接受一個現實,畢業了,意味著你需要去找工作,但是不是能找到工作,那就不一定了。

這是一個矛盾。矛盾的解決需要時間和措施。但前提是,我們應該承認現實。只有承認現實,家長和學生才能有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