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趨同

全球財務報告體系正在迅速地朝著兩個方向發展,分別是被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所採用的美國公認會計原則(us gaap)和被其他許多國家包括歐盟、中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埃及等國作為財會基準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 
 
對於是否應該把時間與精力花在這兩種不同體系的趨同上,以及是否會不可避免地對國際準則的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在某些地區一直存在爭議。

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作為在17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7萬會員和學員的全球最大的國際專業會計師組織,支持實行全球統一的會計準則。將ifrs和us gaap趨同是重要的,原因在於:

· 在全球範圍採用協調的財務報告,可以提高投資者對他們用來進行決策和風險評估的信息的信心。反而言之,如果根據不同的財務報告體系就相同的事情和信息發表兩組截然不同的數字,顯然,在投資者的眼裡會計就會不斷失去可信性。

·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統一的財務報告能夠增加數據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從而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包括降低利率和股價上揚等。

· 對於同時在美國及其他國家上市的公司而言,準備報表的開支和成本將明顯降低。取消目前us gaap要求的繁瑣的調節表(reconciliation statement),將為企業節省開支。

· 在會計準則趨同的情況下,擁有專業資格的財會人員的職業發展將不受地域限制。專業人員的流動總歸是件好事。

那么,趨同的進展如何呢?令人鼓舞的是已取得良好的進展。一些引起數據差異的主導因素已經被刪除或減少。例如:ifrs第三號對企業合併和集團變動的會計處理規則已經與us gaap趨同,因此,按兩種準則制定的報表將會呈現同樣的數據。這對於目前頻繁的全球性合併及收購活動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因為兩大體系的最大差異就在於其不同的會計處理方式。

關於以股票為基礎的報酬支付的會計處理(包括美國的經理股票期權計畫),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所發布的ifrs第二號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23號(sfas123)相互對應。事實上,美國已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23號從非強制性修改為強制性條例。

當然,兩大體系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關於何時檢驗以及如何衡量對不動產、廠房和設備的損耗,兩者的規定不盡相同,雖然兩者運作起來似乎都非常合理。在收入確認方面,ifrs中相關的說明屈指可數,然而在us gaap中卻有超過兩百條相關的準則、解釋和其他聲明。

那么,兩大體系到底應該趨同到什麼程度呢?首先,我們並不認為資本市場中每一個案例都需要相同的準則,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對財務報告高質量的信心,以及能夠和另一種體系相吻合。這也是歐盟委員會在與美國就兩種準則相兼容和取消要求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的外國企業遞交調節表的問題進行的磋商中期盼達成的目標。

另一個往往被忽視的問題是,對於那些必須向股票市場遞交數據的上市公司來說,整合財務報表固然是一項關鍵任務,但其實更多會計和報表方面的工作是在非上市公司里進行著,而且並不面對相同的投資者。在此前提下,統一的準則似乎並不重要,只要兩種體系在質量上得到相互認可就已足夠。

以上就是與us gaap趨同的利效。然而,對ifrs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在準則趨同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成本和困難,包括:

· 對於根據ifrs編制財務報表的公司來說,必須承擔執行新要求以及重新報告現有數據所產生的費用。

· 準則修訂後,必須傳達給從事做帳、審計和使用報表的所有相關人員並使他們掌握。

· 準則修訂後,需要翻譯成採用ifrs的國家的語言。

· 所有修訂條例必須得到各國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同,並能融入當地法規。

· 不斷進行小的修改會損害ifrs的聲譽。人們有理由質疑,為何高質量的準則會需要如此頻繁的改動。

我們認為,儘管存在一些困難,但兩大準則趨同的進程不應就此停止。不僅不能停止,還意味著ifrs必須在最佳化財務報告質量的前提下進行修改。

例如,最近有一個提議,建議用us gaap的sfas131取代ifrs的ias14。這項趨同簡單明確,成本也一目了然。而對公司來說(很多是去年首次採用ias14)卻必須重整部分數據的披露。這可以說是一項毫無改良和沒有裨益的修訂。與現行的國際準則相比,部分信息將會漏失,更有產生數據披露偏倚或不完整的可能性。相信大部分分析家都不會贊同該提案能帶來積極的效應。

無論如何,非常重要的是兩套準則能夠共同發展,這樣就有了原則,避免產生新的差異。比如,收入確認就需要統一的基準;us gaap中對行業以及個別案例的指引過於詳細,而ifrs(ias18)現行指導就顯得既不完整又過時。

準則趨同是拉近雙方的距離,這一點acca完全支持。然而,目前趨同的努力危險在於,以倉猝的步伐和昂貴的代價修訂ifrs,已超出了取得清晰和高質量的尺度。根據舊目錄上的準則進行修改可能不會是一個好方法。我們推崇的是在主要的新發展領域採取共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