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資格”考證在深圳越來越熱

找工加薪多了一重砝碼相關培訓機構搶灘鵬城“洋資格”考證在深圳越來越熱

費用不低過關不易,專家提醒考生慎選考試機構

cga(加拿大註冊會計師)、acca(英國特許會計師)、cisa(註冊信息系統審計師)、ccim(國際註冊商業房地產投資師)、ccat(中文國際註冊會計員)……不看中文注釋,單看那些英文字母,絕大多數業外人士肯定不識它們的真面目,更不會懂得其中的意義和價值,而在中國、在深圳可是有不少人正在為得到它們的青睞而日夜備考,有的人甚至為這樣的“洋資格”已經執著“奮戰”了七、八年!

“洋資格”含金量提高

“洋資格”的含金量,它在找工、晉級上的“神奇”功效,記者常有耳聞,媒體上也屢有披露。昨天,記者在採訪中親耳聽到了“洋資格”幫助在校學生短期內敲定工作崗位的真實事例。

“‘洋資格’為我找工派上了大用場。就是它,助我很快敲定好崗位。”2004年畢業的深圳大學行政管理研究生粟小姐說的“洋資格”是指ipmp(國際項目經理)資格。2003年,她在老師的推薦下,參加了當年9月的相關培訓和考試。在畢業前尋找一份理想工作。一家知名的光電公司獲悉她參加了ipmp考試,很快就與她簽訂了勞動契約。

據“考證族”介紹,獲得“洋資格”證書,對於“未入行”的人來說,等於拿到了“通行證”;對行業內的人來說,則增加了加薪晉級的砝碼。一項調查顯示,獲得一項認證,個人的薪金就能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以it認證為例,大致情況如下:通過oracle認證,薪金一般提高40%-50%;通過微軟mcse認證,薪金一般提高30%-50%;通過微軟mcsd認證,薪金一般提高40%-60%;通過cisco認證,薪金一般提高50%-60%。

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深圳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是三資企業的重鎮,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幾乎都在這裡落了戶或有了辦事機構。這些“洋公司”、大公司對“洋資格”的認同和追求是不言而喻的。一家證券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周先生肯定地告訴記者:“隨著深圳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洋資格’正越來越受重視,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

近日,南開大學深圳金融工程學院與英中金融服務公司的代表簽署了雙方合作培訓我市金融從業人員的協定。培訓形式就包括專業證書和“洋資格”培訓、短期熱點問題研討會等。

而早在2001年,ipmp(國際項目經理)資格培訓與考試點就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劉莉介紹,五年後的今天,在南山區ipmp培訓與考試點已不下三個。

參考人數躍至每年上千人

“洋資格”在深圳漸行漸熱。從最初的主要考cga、acca等幾種到cisa、ccim、gcdf(全球職業規劃師)等的進入,深圳人考“洋資格”的範圍越來越廣了,越來越多元化了,“洋資格”的考試隊伍正在不斷擴大。

據表示,gcdf的考點中國只有一家,設在北京,自2005年開考以來,已辦五期,參加培訓的共129人,現在已有100人拿到了資格證,其中深圳有7人取得資格。ipmp(國際項目經理)在深圳也舉辦了五期培訓,有560多名大學生參加,其中300多人拿到了d級證書。有業內人士估算,深圳考“洋資格”的人數已從最先的每年幾人、十幾人迅速增加到上千人。一支初具規模的“洋資格”考證隊伍正活躍在深圳各國際化程度較深的領域中。

專家觀點

要慎重選擇考試機構

“洋資格”培訓與考試要花相當的時間與精力,比國內許多資格考試都難。如ccim要考六門,每門收費達4萬元,總計約25萬元;acca全部14門科目考下來,常常要堅持四五年時間,最長的達10年之久。

“洋資格”培訓與考試絕大部分都是以商業方式運作的,有的機構宣傳時動輒稱“全球最權威”、“國際通行”,實際上很可能是只具備很小的知名度,並不權威,或者只通用於個別國家或地區。

因此,有關人士提醒考生要慎重選擇考試機構。現在國家對“洋資格”培訓和考試機構沒有進行全面、規範的管理、評估,多數時候只能靠個人進行判斷。建議選擇前,與考過的業內同行,特別是國內知名人士聯繫、諮詢,以識別該機構的真偽、優劣。同時考生還要看培訓的內容本土化了沒有,特別是會計、法律方面的“洋資格”培訓更應防止學習的內容與國內法衝突,如果“食洋不化”,就會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