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級會計師資格考試錦囊案例完全版三

【案例分析三】考核主題:會計差錯更正+會計政策變更+或有事項+收入+外幣折算+合併範圍   
   黃山股份有限公司為上市公司,從2007年起執行財政部於2006年2月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黃山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按淨利潤的10%計提法定盈餘公積,不計提任意盈餘公積。
   黃山公司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均在次年4月30日經董事會批准報出,年度所得稅彙算清繳均在次年4月1日完成。在對2007年財務會計報告的審計中,註冊會計師發現如下會計事項:
   (1)黃山公司所得稅的核算在2006年前採用應付稅款法,2007年1月1日起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所規定的方法。對於這一變更,黃山公司採用未來適用法進行處理,對2007年末資產負債表中各項目形成的暫時性差異按照規定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2)2007年1月27日,a公司訴黃山公司產品質量案判決,法院一審判決黃山公司賠償a公司200萬元的經濟損失。黃山公司和a公司均表示不再抗訴。2月1日,黃山公司向a公司支付上述賠償款。該訴訟案系黃山公司2006年9月銷售給a公司的x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爆炸造成財產損失所引起的。a公司通過法律程式要求黃山公司賠償部分損失。2006年12月31日,該訴訟案件尚未作出判決。黃山公司估計很可能賠償a公司150萬元的損失,並據此在2006年12月31日確認150萬元的預計負債。
    黃山公司將未確認的損失50萬元,計入了2007年2月的損益中。
   (3)2007年12月3日,黃山公司向b公司銷售x電子產品10台,銷售價格為每台100萬元,成本為每台80萬元。黃山公司於當日發貨10台,同時收到b公司支付的部分貨款150萬元。2008年2月2日,黃山公司因x電子產品的質量問題同意給予b公司每台2萬元的銷售折讓。黃山公司於2008年2月28日收到稅務部門開具的索取折讓證明單,並向b公司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
   黃山公司將銷售折讓調整了2008年2月的銷售收入20萬元。
   (4)2007年12月3日,黃山公司與一家境外公司簽訂契約,向該境外公司銷售2台大型電子設備,銷售價格為每台60萬美元。12月20日,黃山公司發運該電子設備,並取得鐵路發運單和海運單。至12月31日,黃山公司尚未收到該境外公司匯來的貨款。假定該電子設備出口時免徵增值稅,也不退回增值稅。
   黃山公司該電子設備的成本為每台410萬元。黃山公司對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進行折算。2007年12月20日的市場匯率為1美元=7.8元人民幣,12月31日的市場匯率為1美元=7.7元人民幣。
   黃山公司對該筆銷售產生的應收賬款在年末資產負債表中列示了936萬元人民幣。
   (5)黃山公司為m公司的子公司,m公司總裁張某的兒子創辦了甲企業,生產黃山公司所需的一種主要材料。2007年8月在張總裁的介紹下,黃山公司所需的該種主要材料全部從甲公司購入,本年度共進貨3000萬元,黃山公司已將貨款全部付清。
   黃山公司對於此項交易,未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作任何披露。
   (6)2007年8月1日,黃山公司支付1650萬元購買了丁公司的全部股權。丁公司與黃山公司同屬一個企業集團,從事與黃山公司相同的業務。集團公司為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專業管理水平,決定由黃山公司收購其全部股權,收購後作為黃山公司的一個業務分部。本次收購以合併日經註冊會計師審定的丁公司淨資產為基礎,上浮10%作為收購對價。經審計後的丁公司賬面淨資產為1500萬元,黃山公司支付了1650萬元,並於當日完成了合併有關手續。此外,黃山公司支付了8萬元與本次收購相關的註冊會計師審計費用。
    黃山公司將支付的對價1650萬元與丁公司賬面淨資產1500萬元之間的差額,以及審計費用計入了當期損益。
   (7)黃山公司擁有乙公司30%的表決權資本。2007年10月,黃山公司與b公司簽訂協定,準備支付300萬元購買b公司持有的b公司40%的表決權資本。協定約定,在黃山公司和b公司股東大會批准並辦妥相關手續後,黃山公司獲得b公司擁有的b公司40%的表決權資本。11月5日,黃山公司和乙公司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批准了股權轉讓協定,12月10日黃山公司支付了全部收購對價3000萬元,至2007年12月31日,黃山公司尚未完成股權交接手續
   在編制2007年度合併財務報表時,黃山公司未將b公司納入合併財務報表合併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