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大綱》6

二、稅款徵收

(一)稅款徵收方式

(1)查賬徵收,是指由納稅人依據賬簿記載,先自行計算繳納,事後經稅務機關查賬核實,如有不符合稅法規定的,則多退少補。
(2)查定徵收,是指由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的生產設備等情況在正常情況下的生產、銷售情況,對其生產的應稅產品查定產量和銷售額,然後依照稅法規定的稅率徵收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
(3)查驗徵收,查驗徵收是由稅務機關對納稅申報人的應稅產品進行查驗後徵稅,並貼上完稅證、查驗證或蓋查驗戳,並據以徵稅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
(4)定期定額徵收,是指稅務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一定的程式,核定納稅人在一定經營時期內的應納稅經營額及收益額,並以此為計稅依據,確定其應納稅額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
(5)代扣代繳,是指按照稅法規定,負有扣繳稅款的法定義務人,在向納稅人支付款項時,從所支付的款項中直接扣收稅款的方式。
(6)代收代繳,是指負有收繳稅款的法定義務人,對納稅人應納的稅款進行代收代繳的方式。即由與納稅人有經濟業務往來的單位和個人向納稅人收取款項時,依照稅收的規定收取稅款。
(7)委託代征,是指受託單位按照稅務機關核發的代征證書的要求,以稅務機關的名義向納稅人徵收一些零散稅款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
(8)其他方式,如郵寄申報納稅、自計自填自繳、自報核繳方式等。

(二)核定應納稅額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納稅人,稅務機關有權核定其應納稅額:

(1)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可以不設定賬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設定賬簿但未設定的;
(3)擅自銷毀賬簿或者拒不提供納稅資料的;
(4)雖設定賬簿,但賬目混亂或者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殘缺不全,難以查賬的;
(5)發生納稅義務,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申報,逾期仍未申報的;
(6)納稅人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
(7)未按照規定辦理稅務登記的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以及臨時經營的納稅人。

第四章  會計職業道德

一、職業道德與會計職業道德

(一)職業道德的概念和主要內容

1.職業道德的概念

職業道德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狹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在一定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一定職業特徵的、調整一定職業關係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範。

2.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職業道德主要內容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民眾、奉獻社會。

(二)會計職業道德

1.會計職業道德概念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徵的、調整會計職業關係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範。

2.會計職業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

(1)愛崗敬業。要求會計人員熱愛會計工作,安心本職崗位,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2)誠實守信。要求會計人員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執業謹慎,信譽至上,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弄虛作假,不泄露秘密。
(3)廉潔自律。要求會計人員公私分明、不貪不占、遵紀守法、清正廉潔。
(4)客觀公正。要求會計人員端正態度,依法辦事,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應有的獨立性。
(5)堅持準則。要求會計人員熟悉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始終堅持按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
(6)提高技能。要求會計人員增強提高專業技能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勤學苦練,刻苦鑽研,不斷進取,提高業務水平。
(7)參與管理。要求會計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努力鑽研相關業務,全面熟悉本單位經營活動和業務流程,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領導決策,積極參與管理。
(8)強化服務。要求會計人員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維護和提升會計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二、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法律制度的關係

(一)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法律制度的聯繫

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法律制度正常運行的社會和思想基礎,會計法律制度是促進會計職業道德規範形成和遵守的制度保障。兩者有著共同的目標、相同的調整對象,承擔著同樣的職責,在作用上相互補充;在內容上相互滲透、相互重疊;在地位上相互轉化、相互吸收;在實施上相互作用、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