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學》第一章:中醫傷科學發展簡史

  【學習指導

  學時安排:為2個學時。來源:

  本章應重點掌握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成就,特別是唐代以後的傷科專著、作者及主要學術思想,以及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一些技術和成就。

  【基本概述】來源:
 
  中醫傷科學是祖國醫學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稱“傷科”或“正骨科”,是一門主要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氣血、臟腑、經絡等各種損傷性疾患的學科。中醫傷科學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它是人類在長期與各種傷病作鬥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並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曾稱之謂折瘍、金瘍、接骨、正骨、正體等。

  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代,醫療分工上已有專人掌管骨科疾患的治療。《周禮卷九》中把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類,其中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味調之”。這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分科的文獻記載。

  【基本概述·中醫傷科學的發展】來源:

  中醫骨傷科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內容豐富多彩,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和其他學科一樣貫穿著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神,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損傷作鬥爭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為我國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不少治療方法是世界最早的發明創造,代表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但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傳統醫學受到了排擠與摧殘,幾乎瀕於被消滅的邊緣,這一時期,傷科著作甚少,極其豐富的傷科經驗散存於老一輩的中醫師和民間中,未進行整理和提高。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祖國醫學如枯木逢春,欣欣向榮,中醫傷科學也有了很大進展,全國各省市先後建立了中醫學校和中醫學院,以至中醫藥大學,而且許多院校還成立了骨傷專業,傷科工作者們不僅編寫傷科教材,培養傷科人才,還系統地整理了祖國醫學的理傷手法,重視總結老中醫的經驗與民間方藥如《劉壽山正骨經驗》等,還開展了腎主骨和活血化瘀的理論研究及小夾板外固定治療骨折,手法治療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症,在傷科治療中強調“筋骨並重、動靜結合、內外兼治和醫患合作”的辨證關係,取得了癒合快,功能恢復好,患者痛苦少及合併症少的良好效果。近年來,骨折、軟組織損傷和骨關節疾病的治療有了很大的進步,如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屈曲型)採用墊枕練功法治療,療效好;陳舊性骨折畸形癒合採用手法折骨,然後按新鮮骨折處理獲得滿意的療效;開放性損傷採用中藥外敷創面,促使創面生長肉芽,癒合後瘢痕柔軟,功能良好;骨折整復的器械和固定器械也有進一步的改進和創新,如抓髕器、外固定支架等;慢性骨髓炎採用中藥局部治療和全身套用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醫傷科學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醫學界和普通百姓的重視。
因此我們一定要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手段去整理、提高和發揚祖國醫學優秀遺產,使其更好地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務。

  【基本概述·研究範圍】來源:

目前中醫傷科學的主要研究範圍是四肢、脊柱骨與關節的各種損傷,如骨折、脫位,急性或慢性軟組織損傷、肢體離斷與再植、皮膚撕脫、缺損與修復,以及由於外傷所造成的合併症、併發症和後遺症。

  【基本概述·骨傷科學的特點及學習方法】

中醫骨傷科學是一門臨床醫學,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學和中醫礎理論之上的臨床學科,在診斷中常要藉助於x線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經過對受傷情況、傷後表現,以及臨床檢查的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診斷。再根據損傷的體情況、傷後表現,以及臨床檢查的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診斷。再根據損傷的具體情況,分別選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在治療中突出中醫手法特點、夾板固定、功能鍛鍊,和必要的活血、消腫、接骨、續筋、補肝養腎的中藥內服,以促進損傷的早日恢復。在損傷的治療中有時還要手術,如對組織缺損的修補、骨折的內固定、
關節脫位的切開復位等等。
鑒於中醫骨傷科學的以上特點,因此在學習中要堅持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理論方面要有一定的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力學、病理學和骨與關節的x線診斷學,以及中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方面要多看病人,多動手操作與治療,並不斷總結病例,對成功的經驗及時推廣,對失敗的教訓牢牢記取,真正做到“勤求古訓,博採眾長,相互學習,謙虛謹慎,認真負責”,就不難成為一名有建樹的中醫骨傷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