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命題的“回歸”對作文訓練的啟示

  2006年聯考作文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從這些試題中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聯考作文從命意到形式,都呈明顯的回歸趨勢。把握這種趨勢,對我們以後的作文訓練無疑有借鑑意義。

尊重自我,回歸寫作主體

多年來,聯考作文較多地把考生的眼光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要求考生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社會,評論當前的文化現象。這種命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不少作文空話、套話連篇,寫不出年輕人應有的朝氣與活力。今年的作文命題則注重喚醒寫作者的自我意識,引發考生重新認識自我,設計自我。

全國卷i作文由一隻烏鴉的寓言引出。烏鴉模仿老鷹,不但沒抓住山羊,反而破牧羊人抓住,這表明烏鴉就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現實中許多入也容易忘記“我”的身份,“我”的位置:這個文題引導人們重新審視自我,不要忘記“我”是誰。《帶著自省上路》、《認清自己,為成功插上翅膀》、《心如明鏡知自我》等優秀作文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充分認同。

上海的作文題“我想握住你的手”表現出來的那種熱情、主動,真摯,是近年聯考作文題中少有的。“我”是施動對象,要講述一個屬於“我”的故事,在文章中要凸顯“我”。許多考生寫“我”想握住貧困生的手、殘疾人的手、農民工的手,都體現了“我”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體現了“我”憂國憂民的寬廣胸襟。

作文命題回歸主體是對新課改的回應.新課標要求學生“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優秀的文章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從作者真切的體驗中來,是心靈與生活的碰撞而激起的美麗火花,。因此,作文訓練要注意練好內功,增厚生活積累,豐富情感體驗。健康地張揚自我,這樣才能寫出有個性、有刨意的文章。

承接薪火,回歸傳統文化

北京題“北京的符號”,具有很濃的文化意味和鮮明的地域特色。符號就是一種文化的直觀呈現,北京的符號是豐富多彩的,建築符號如故宮、胡同、四合院;藝術符號如北京琴書、京韻大鼓;飲食符號如焦圈、豆汁、艾窩窩、驢打滾;老字號如全聚德、同仁堂、內聯升……透過這些符號,要求考生把握住北京文化的精神命脈。

湖北卷的作文材料也根植於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要求考生對帶“三”的詞語進行聯想寫文章。在中國人的認識論里,“三”是意義宏大的哲學建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包含“三”的熟語中積澱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比如陽關三疊、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三足鼎立、三陽開泰、三生有幸、三墳五典、三綱五常……如果我們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知漢,就不難從中選取最佳的聯想觸發點。

全圖卷ⅱ作_文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推重,兩組數字進行對比,一組表明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一組表明網上閱讀正在迅速增長。題意中涉及到幾個關鍵性的問題:現代人為什麼不愛讀書了?網上閱讀率上升是憂還是喜?傳統書籍會不會被電子信息取而代之?閱讀的低俗化現象如何應對?網路快餐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是致命的嗎?只有背靠著傳統文化這厚實的大山,才能從容地回答這些問題。

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最基本的識別標誌,是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年輕一代不能數典忘祖,對祖先創造的文化遺產,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因此,聯考作文引導考生關注傳統艾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舍遠求近,命題材料回歸課本

聯考具有強大的導向性,聯考命題(尤其是閱讀材料)不來源於課本,直接導致了學生不注重讀課本,老師 不重視教課本,教材被弱化,經典課文受冷遇,因此,聯考作文命題材料選自教材,是對這種現象的有力反撥和矯正。

浙江卷以“生無所息/生有所息”為話題,話題材料有好幾則直接取自教材,仲尼曰:“生無所息。”康德說:“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讓人得到快樂的最好辦法。”歌德:“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這都出自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人是什麼》一課。江蘇卷作文材料,“有人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出自國中教材中的經典篇目魯迅的小說《故鄉》。

如果說在上面的兩個作文題中,課本中的材料只是一個引子,福建卷則要求考生必須熟悉相關經典課文。

創新思維課上,同學們討論熱烈,發言踴躍,其中最能引起師生關注的話題有:(1)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萬支 (2)戈多來了 (3)留一點空白

這三個話題引發你怎樣的想像、感悟與思考?請選擇其中一個話題,寫一篇文章,這個題目導向非常明確.要求考生回歸經典。第一條與《三國演義》相關,《三國演義》是新課標向學生推薦的課外必讀書;第二條取自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等待戈多》;第三條“留一點空白”作為一種藝術思想,滲透在高中課本《米洛斯的維納斯》《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等課文中。不熟悉這些課文,聯想就失去了依據,有的考生不知“戈多”為誰.談何創新?

命題材料回歸課本,對高中語文教學是一個鞭策。新課程中多種教材並行,無淪選哪種版本,經典課文都要認真地品讀涵詠,吸收精神滋養,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才能提升作文的品位。

切合意旨,回歸審題要求

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聯考作文一直把審題當作重要的能力來考查。進入話題作文時代以後,淡化了審題,讓考生有了自由開放的寫作空間。但是,真理往前走一小步就會成為謬誤。削弱了審題要求後,不少考生認為話題作文可以信馬由韁,意到筆隨,套作抄襲,有禁難止。因此,今年許多省市都提高了對審題能力的要求,這不是偶然的巧合。

全國卷i明確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脫離丁材!斟的含義”,這與話題作文的彈性和自由不同。儘管說“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但要在“全面理解材料”的框架內肯定或否定——諷刺盲目模仿,而又有限度地肯定勇敢精神、多數考生忽略了題乾要求,無視寓言材料的總體精神,依然按照話題作文的套路寫,出現了極端片面的觀點。比如一味讚頌烏鴉的勇敢,執著頑強,死而無悔;少數考生抓住材料結尾的一句話,大談孩子的天真,或者僅抽取“可愛”二字,連綴成篇。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要使作文不離題,就必須讀懂材料中所寫自然現象的寓意。如江西卷以“雨燕減肥”為話題,其寓意是什麼呢?一是雨燕肥胖的由來——安樂窩裡優裕的生活,父母的精心照料;二是雨燕減肥的方法——控制食物的攝人,進行鍛鍊;三是雨燕減肥的結果——展翅高飛。不審清材料的寓意,寫作中就會陷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窘境:

山東卷作文材料是雷抒雁的一首小詩《星星》:“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為星星就是寶石/晶瑩,透亮,沒有纖瑕/飛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兒有灰塵、石渣/和地球上一樣複雜:”要求考生根據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特彆強調“聯想與感悟要與整首詩的寓意有關”,應試作文與自由作文最大的區別在於有統一的命題,要求考生重視題意,因為題意的偏離流失,題意的膚淺解讀,都會嚴重影響作文的分數。因此,今後的作文訓練,要在審題、擬題、扣題和點題等方面苦心經營。

限定文體,回歸傳統題型

2006年聯考中,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的比例越來越大,話題作文似乎漸行漸遠,遼寧題“肩膀”,上海題“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題“願景”,北京題“北京的符號”,湖南卷“談意氣”,江蘇題“人與路”等,或者直接命題,或者將材料與命題相結合,話題作文一統天下的格局已完全打破,穩定三年的“關係型”作文以漸漸隱退,作文題型明顯向傳統回歸,我們知道,20世紀80年代的聯考作文,基本上是議論文唱主角。聯考作文文體不限以來,出現了一些有創意的作文,但是一些披著“刨新”外衣的“變異”文體也粉墨登場,傳統文體受到冷落,這讓學生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文章不要章法,不要積累,只要形式新奇即可、針對聯考文體“四不像”的現狀.許多省市正在力矯流弊。湖南卷要求以“談意氣”為題,寫一篇議論文,引導考生對人生、社會進行理性的思考,這種回歸是一種進步、有些命題,雖不提文體要求,但題目本身隱含蓄文體要求。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基本上不能寫成議論文,以寫成散文、記敘文為宜。

作文題型以及文體的回歸給我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訓練應試作文,需要有多種準備:有話題作文,也會有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或材料作文;考生既要能寫議論文也要會寫其他文體;既要學會選擇題目寫,也要善於做遵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