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保良不保優 高考"保送制度"可休矣

  高校2007年保送生政策陸續出台。什麼條件的考生可以被保送上大學是考生和家長關注的。對於保送生的條件,教育部作出明確規定,省級優秀學生、奧賽獲獎選手、競賽獲獎選手、外國語中學學生、獲獎運動員、公安英烈子女等六類考生有保送資格。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出台了高考保送生制度,其初衷是防止優秀的學生因為在高考中發揮欠佳而上不了大學。憑心而論,保送制度對於特殊人才和優秀人才的選拔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並且,它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隨著高考形勢和社會運作機制的發展,高考保送制度已越來越顯示出了它的局限性,與其設立時的初衷也已漸行漸遠。

首先,“保良不保優”已成“保送”的潛規則。不少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一般都是“保良不保優”,把一些中等生或考試把握不大的學生保送上去,而把優秀畢業生留下來參加高考,以提高學校的升學率,致使保送生的質量大打折扣,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教育質量。其次,高考“保送”的指揮棒作用,讓學生在應付高考之外,又背負了各種競賽的壓力。保送一方面是看平時成績,而一個硬指標則是奧賽等競賽成績,這就令很多想走保送這條路的考生疲於奔命在各種競賽考場上。而這種競賽的成績究竟有多少是對個人發展有用的?恐怕沒人能說得清。

而保送制度最遭人詬病的,是它已經演變成腐敗的溫床。既然“保良不保優”,也就是成績不再是硬指標,則誰能被保送,很可能就要看身份、關係、金錢、背景了。在一些地方,保送已經成為了特權、後門的同義詞,偷梁換柱、弄虛作假、暗箱操作、內定名額、五花八門、手段高操。一些成績很差、甚至在年級倒數的學生,只因父母有權有錢,竟搖身一變成了“品學兼優”而被保送進了大學,豈不令人氣憤。

既然高考保送制度有如此多的弊端,而在目前,我們還沒有很好的辦法來消除這些弊端,如此情勢下,廢除保送生制度就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為什麼要實行保送?不就是要保證優秀生順利入學嗎?要相信:考試對優秀生來說,不過是一次展示才華的機會,他們是不怕考的。只要給一貫表現出色的優秀生實行加分或考分相同優先錄取,就可以保證他們順利入學。取消保送,一定會受到優秀生和渴望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學生及家長們的歡迎。惟有玩弄“保送”於股掌之中的有權者和“能使鬼推磨”的有錢者,才巴不得“保送”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