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改革與媒體如何良性互動

  最近,聯考改革又成新聞,各媒體熱議“變一次聯考為多次”。教育部發言人已出面澄清,這只是研究過程中的專家意見而非結論。

此新聞出自我們12月23日舉辦的“21世紀教育論壇”,主題是“聯考改革的實踐和探索”。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先生有言在先,自己的觀點純屬個人學術觀點,希望記者慎重報導,發稿交他過目。但後來成為各大網路媒體頭條的這一新聞,暗示此觀點是政府部門即將實施的政策,令人無話可說。

一些媒體為吸引眼球而製造新聞的功利主義,早已成為某些娛樂報導的基本路數;然而,涉及嚴肅的改革報導時,這種“爆料”式新聞的負面作用特別大,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涉及如何建立媒體與改革研究的良性互動而不是相反這樣重大的命題。

聯考在我國社會的重要性、敏感性眾所周知,它不僅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實際利益,而且對基礎教育發展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並直接影響高等教育質量、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正因為如此,聯考改革理應有廣泛的公眾參與、公開的意見表達和討論。我本人非常重視理論研究、尤其是改革研究的大眾傳播,使研究過程成為一個傳播新的理念、利益表達和博弈、公眾參與即公民教育的過程,而非少數人的封閉決策。問題是媒體如何有效地介入這一過程,發揮建設性的作用。由於類似的獵奇、“爆料”和產生誤導的新聞事件經常發生,使得越來越多的改革研討不得不對記者關閉大門,從而實際地影響了改革的意見表達和公眾的知情權。

這次論壇的輿論反應,除了改變一次性聯考,另一個熱點是對北京語言大學的考試研究專家謝小慶教授的聲討。他提出了一個以高中學習成績為主評價學生的方案,因為沒有什麼考試能比高中老師更準確、深入地評價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

這一方案的實際價值就在於它對可能產生的人情和腐敗影響做了一套新穎的制度設計。但是在媒體傳播中,它被簡約為“暗箱操作”、由“老師推薦上大學”,成為一個“全民共誅之”的“夢話”、“昏招”。

不妨在此介紹這次討論會上的一些觀點和意見:“分類考試,多元錄取”

是聯考改革具有共識的一個基本思路,首先可考慮對高職學生實行單獨考試;考試科目的減少,例如只考語數外會產生一個嚴重問題,即對男生較為不利,加劇性別比例失調;與考試制度(考試科目、考試內容)的改革相比,招生制度的改革更為重要,它包括三個方面,即如何縮小高校招生的地區差距、如何改變國立大學招生“本地化”的問題,以及如何杜絕各種加分政策、特殊政策出現的腐敗。

還有,中國政法大學均衡各地招生名額的“破冰”

之舉應當受到鼓勵並有更多的高校跟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優秀大學應當在招生制度改革上有所作為,學習香港地區的大學,改變僅憑分數或奧林匹克競賽成績錄取學生的做法,提高作為國立大學的公信力和責任感;聯考改革應有多元主體的參與,應重視擴大高校的自主權,同時擴大中學教師的參與,例如聯考閱卷;應當給予民辦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權;應當將聯考納入法治的軌道,加快制定《考試法》的進程,關注除聯考之外許多國家級考試紀律鬆弛、風氣敗壞的現象,等等。

與“爆料”新聞相比,這些是不是很有價值、很值得傳播和討論的有效信息?

期待媒體能夠積極、客觀的進行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