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霸”其實是受害者

像鏇轉不停的陀螺,輾轉大江南北趕考不停,這是目前公務員“考霸”的真實寫照。轉戰各地趕考公務員的“考霸”越來越多,對這個現象,相關部門和專家都認為不理智。

之前有“路霸”、“球霸”等,現在又冒出“考霸”,相比於前者的蠻橫無理、顛覆公平,後者給人更多的是苦澀之感。

在公務員考試持續升溫的大背景下,“考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猶如哈哈鏡,鮮明折射出學子就業的艱難,以及在此之下苦苦奮爭的複雜心態。

專家提醒說,“考霸”缺乏成本觀念,得不償失。“考霸”對此清楚得很,卻仍忙於四處趕考,報導中,李玫(化名)就是這樣的典型,她打零工掙錢,也要把考試進行到底。

在常人看來,“考霸”無異於偏執狂,為什麼不到人才市場應聘合適工作呢?其實,他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同樣在進行著“成本—收益”評估,李玫的一句話道出問題實質,“公務員是最好的出路,又是金飯碗,待遇地位都特別受人尊敬。”——這是驅使公務員“考霸”四處趕考的最強大動力,在他們看來,只要擠進公務員隊伍,所有的付出都是有超值回報的。

我們可以譴責“考霸”盲目,也可質問為什麼不到市場創業,但在此之前,我們應先回答這些問題: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學子趨利避害想進公務員這個保險箱是否就是不可理喻的?當大學生創業機制尚未健全,以及市場競爭環境遠非我們構想的公平公正時,貿然把學子趕下海是否就是負責的?

換位思考,如果學子在人才市場就可尋找到心宜的崗位,努力工作後,獲得較高的工資與令人心安的勞動保障,誰又願意擠公務員的獨木橋呢?

與“考霸”現象直接對應的,正是目前我國就業市場與企業職工權益保障的不成熟乃至混亂,這就使得穩定、輕鬆、保障良好的公務員散發出超乎尋常的誘惑力。

某種程度上說,“考霸”是企業用工制度不完善的受害者,為了一份比較有安全感的公務員崗位,他們付出了太多成本。

所以,消除“考霸”現象,單靠譴責或呼籲無濟於事,公務員考試升溫與“考霸”兩位一體,只要公務員繼續持有令人羨慕的福利、實惠,只要機關單位繼續掌握、甚至壟斷絕大多數社會資源,公務員考試將一如既往升溫,“考霸”也將疲於奔命下去。

公務員考試的強勢與“考霸”的趨之若鶩,凸顯“考霸”市場經濟的弱勢,這就引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官本位”格局仍沒有得到大的改觀,為什麼市場機制仍無法主持配置社會上的大多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