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名師詳解經典公務員面試考題

  1、朱總理在幾間學院題詞:“不做假帳”,請你結合這件事談談對當今社會誠信的看法?

分析:請大家先看題目的要求,就是要“結合這件事談談對當今社會誠信的看法”。那么就朱總理在幾間學院題詞:“不做假帳”這件事情來說,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朱總理要題“不做假帳”這幾個字?這說明什麼呢?

這說明了兩方面問題:(一)一個社會的誠信非常重要,所以總理不題別的字,而專門題“不做假帳”這四個字。同時政府很關注社會誠信這個問題,為什麼?因為一個政府的總理是政府公務員中的首長,其在公開場合的談話、題詞或觀點是能代表政府的,一定程度上總理所關心的社會問題也是政府所關注的社會問題。(二)另外題“不做假帳”這四個字,從邏輯上看,正面的意思是說讓社會不要做假帳,而側面的意思是反映現在有人或組織在做假帳,存在做假帳的現象。

在這裡,請大家注意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在談到社會中不好的現象時,我們不需要去重點關注這個不好的現象究竟在社會中是大多數的現象還是少數現象,我們只需要知道並強調:不管是大多數的現象還是少數現象,只要它是不好的現象我們就要改變它、治理它、解決它。或許有考生會認為戴斌老師在把問題籠統化,但我在這裡只想談一個結論,那就是:如果這個社會問題屬於大多數的現象,但並不代表這個社會問題就非常得嚴重,也不代表會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存在巨大的威脅。而如果這個社會問題屬於少數的現象,也不代表這個社會問題就非常得輕微,不代表不需要去重點關注,不代表不會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存在巨大的威脅。因為社會問題的危害性、破壞性和其是否屬於大多數的現象並無直接的關聯。那么我們的態度就應該是——“防微杜漸”。

參考答案:

首先,從朱總理在幾間學院題詞:“不做假帳”這件事情來看,說明誠信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我國還存在像“做假帳”這樣的不誠信的社會現象,影響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所以黨和國家目前對社會的誠信建設非常地重視。

對於當前社會中不誠信現象,我認為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為我國目前正處於一個社會的轉型期,利己主義有所抬頭,有少數人無法在轉型期中找到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點,有時為了獲得一種“超額的”“不正當的”個人利益而去損害社會的利益,如“做假帳”這樣的不誠信的社會現象。所以這種現象有其出現的必然性。我們對此要有正確的意識。

同時其偶然性是在於,如“做假帳”這樣的不誠信現象,其行為的發生需要一定的機會和條件。比如說“做假帳”的前提是要“做帳”的人才有機會去做“做假帳”,這是一個身份的限制,那么我們是否需要挑選誠實可靠的人去“做帳”是否能降低“做假帳”的幾率呢?可以的。

再比如說如果“做假帳”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就被發現,那么會有很多人冒這個風險嗎?不會。那么這裡就牽涉一個監督的問題,如果某個時間段某個領域的監督出現漏洞,那么“做假帳”這樣的行為就會被“偶然”地誘發。

所以綜上所述,不誠信現象的發生除了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那么我認為,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看待社會中的不誠信現象完善各種監督制度和教育制度,減少這種偶然性發生的幾率。

(註:以上主要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談對當今社會誠信的看法)

答案的延伸:

希望廣大考生能夠明確的一點是,其實面試題目的回答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考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擅長的分析角度去回答面試題目,上述問題的參考答案僅僅是提供給大家一個參考的角度,實際上該問題完全可以有其他的回答版本,只是不同的回答版本有其不同的優勢和側重點而已。上述題目完全可以從分析成因和提出對策這個角度來回答。具體措施可以有教育手段、宣傳手段、完善監督制度、完善法律制度等等。

2、單位有個心高氣傲的人,但很有工作能力,領導提拔他,同事都有意見,如果你是他該怎么做?

分析:這是一道人際關係的處理題目。這裡有一個身份的假設,就是假設回答問題的考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但很有工作能力”的人。同時還有一個場景的假設,就是遇到了“領導提拔”,但“同事卻都有意見”,這是一個矛盾。即有“領導提拔”,說明人生遇到了一個發揮才華的機會,而“同事卻都有意見”,說明人生中也遇到了制約個人才華發揮的不利局面。

那么對於考生的回答,戴斌老師認為應該從兩方面展開,對“心高氣傲,但很有工作能力”這一個人特質,要判斷哪些是有利自己的,哪些是不利自己的。然後改變不利自己的特質,保留並發揚有利自己的特質,同時要說明具體怎么做。

很明顯,題目中的“心高氣傲”是不利自己的特質,那么如何改呢?戴斌老師認為,一要端正態度,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明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二是提高自己的目標,目光要遠大。為什麼?實際上目光遠大的人是永遠不會“自滿”,心高氣傲的人往往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已經很不錯了。換言之,只要不目標高於自己能力,那就不會“自滿”,就不存在心高氣傲的理由了。

而題目中的很有工作能力則是有利自己的特質,應該保留並發揚。至於如何保留並發揚,考生完全可以自由發揮。關鍵就是要不斷學習。可以在工作中學,也可以在生活中學。可以向身邊的人學習,也可以自己多思考自學。

至於場景的假設。首先對於“領導提拔”,要感激領導的信任,同時要鞭策自己,不斷努力,要把握住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對於同事都有意見這個問題,戴斌老師在這裡希望廣大考生明確一點的就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中,如何面對反對意見和反對聲音是最困難,也是最棘手的。

在面對反對意見和反對聲音時候,關鍵是把握三個大原則:一是“不迴避”,二是“心要寬”,三是“手段要平緩”。

“不迴避”是指在有反對意見和反對聲音時候,自身要開公布誠地和反對者談問題的所在,不要讓自己,也不要讓反對者把問題壓在心裡,有很多時候,問題“光明正大”地拿出來說,才是解決問題的上策,在工作環境中這一點尤其重要。

“心要寬”是指對反對意見,即使對方是無理的反對意見,本人的態度也不應該是牴觸,而是一種“感激”,因為古語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有反對的意見時時“鞭策”自己,反而未必是壞事,是可以促進自身完善的,同時使自己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反而會減少自身工作失誤的幾率。

至於“手段要平緩”,這裡就涉及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的處理藝術。為什麼要有這么一種“人際關係的處理藝術”呢?在這裡,戴斌老師可以坦然地跟大家說,每個人實際上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理性”的,有時會有一定的“個人情緒”,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聽得進“有道理的話”。很簡單,舉個簡單例子,題目中所說的那個“心高氣傲,但很有工作能力”的人,如果在單位開全體會的時候,直截了當地對那些“有意見的同事”說:“各位,本人確實是因為工作能力在其他人之上而受領導的提拔,所謂‘能者上,不能者下’,在競爭社會中是很正常的事情,請各位同志不要因此對我有意見,請大家和我多合作,謝謝!”對於這番話,尤其是“能者上,不能者下”這句話,說真的,道理是沒有錯的,但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沒有人可以接受的。如果在和“有意見的同事”是這樣去“說道理”的話,矛盾是無法化解的。為什麼?因為,關鍵是戴斌老師認為:“人不是只認對錯的機器人,是有“情緒”的,有“個人感受”的。“對於上述的處理方式,至少有兩方面錯了,一是場地不對,不應該是公開場合,而應該是一對一的私下場合,讓人要“有台階下”;二是要中庸的態度,不要自以為是地去談,不要以批評別人的基調來談,而要帶著請教、自我批評的態度去談,對方正確的意見要接受,錯誤的意見要解釋清楚,使對方消除誤解。這樣的“胸懷”才是一個“很有工作能力”的人的所應有的正確處事方式。

參考答案:

如果我是那位同志的話,首先我會先自我檢討個性方面的缺點,因為“心高氣傲”這種個性確實不利於在工作中團結身邊的同事,所以這樣個性是需要改進的。而在工作能力方面,既然領導非常信任我,提拔我使我能有更大的發揮才華的舞台,那么我要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只要努力工作,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成績,就一定可以獲得同事們的認同。

而面對“同事都有意見”這樣一個事實,我認為要辨證得看待,這裡同事對我有意見的原因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我個人存在著不足,所以引起同事不滿。如果是這種情況,我需要改正自己的不足,同時虛心向領導和同事們請教。二是可能是我與同事們的溝通交流不足,同事們對我的情況了解不深,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誤解,所以目前還沒有認可我的工作能力,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要做的是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和平緩的態度,多在非公開的場合與同事們多交流,相互間明確談出自己的看法,相信通過多了解溝通,一定能消除一些誤解,增強同事們對我的認可。

3、你值班時有一個市民上訪,反映的是合理合法的事實,領導又不在,但指示該事暫緩處理,你將如何處理?

分析:在這道題目里,首先要留意題目中的假設場景是“值班時”,即考生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在面對“市民上訪”這個情況時,不能迴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接待民眾”,接待民眾包括“聽取反映的情況”、要對民眾的提問或要求做出答覆,不能模稜兩可地應付民眾的訴求和疑問,同時回答時要考慮自身的身份(是一個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公務員),要知道自己說出的話是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對沒有把握或不清楚的事實不能“亂回答”。即面對民眾,不能逃避責任,“不回答”問題;也不能做事武斷,“亂回答”問題。

其次,這道題目中“領導不在”是一個關鍵點,就是作為考生本人在題中的身份應該是一位基層的公務員,那么很有可能不具備獨立作出行政決定或行政答覆的權力,所以考生在答題時要注意一點,就是明確自己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戴斌老師認為在本題中考生的工作就是兩方面:一是接待民眾,耐心聽取情況,二是匯總情況,如有可能則可以形成書面報告,將情況向主管領導匯報,在匯報中要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情況,同時在匯報可以附加自己的一些處理意見,以供領導參考。切記考生答題時,不能說在領導不在的時候,看“反映的是合理合法的事實”,就擅自作出行政決定或行政答覆,因為這是“不對位”的做法。

再次,就是“領導指示該事暫緩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作為公務員,服從上級領導的指示安排是必須的,這是一個公務員的紀律問題。但關鍵是如果上訪市民急於獲得行政答覆時,而考生在該場景中又必須遵守領導指示要“暫緩處理”,那么如何向市民解釋並安撫市民情緒呢?這是這道題目的難點所在。

對於如何向市民解釋,第一要明確告訴上訪市民,自己作為基層公務員目前並無權力作出答覆和決定,但自己已將情況詳細並真實記錄在案,將儘量在最短時間內交主管領導審閱,並留下上訪市民的聯繫方式,如有相應的答覆和決定,將馬上通知上訪市民。這是對“事情”的處理。第二就是對“情緒”的處理,在接待過程中,態度要熱情大方,語氣要平和,要耐心聆聽,通過自己良好的“行政服務態度”來換取上訪市民對自己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參考答案:

如果我在值班時遇到市民上訪,首先我作為一名公務員,就要接待好上訪的市民,耐心聽取上訪市民所反映的情況,並記錄下來,必要時形成書面的匯報,呈領導審閱;其次如果“領導又不在,但指示該事暫緩處理”,那么作為一名公務員我要服從上級的指示安排,同時領導指示該事暫緩處理,一定是有原因的,因為上訪事件所反映的情況往往是需要多方查證才能作出最終的定論,因此對該事暫緩處理也是一個合理的處理方式。最後,如果上訪市民對我的處理方式有疑問,我會儘量解釋清楚,平緩上訪市民的情緒,通過自己良好的“行政服務態度”來換取上訪市民對自己工作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