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面試教程:第四章第七節面試中的言語技巧

  言語表達能力也直接是面試的重要測評要素之一。面試中語言技巧使用的優劣,直接反映了考生的知識和修養;良好的語言表達技巧,會推動面試的順利進行,協調考生與考官的溝通,使考官能夠全面了解考生的能力和素質。 

下面我們將逐一介紹各種語言技巧,

一、“我”字的使用

1、減少“我”字的使用頻率 

在考場上,考生極力向考官推銷自己:“我”適合這份工作;“我”畢業於某某學校等等。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多數人既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又有不願意做別人的觀眾的心態,因此在考生痛快地使用“我”的時候,考官可能已經厭煩了。 

請大家比較一下這樣的兩種說法: 

考生甲:“在我負責銷售部期間,我使部門工作獲得了較大起色,並且在我的嚴格管理下,本部門工作人員也得到了極大的鍛鍊和進步,因此我得到了總公司的讚賞,這令我非常欣慰。

考生乙:”在我負責銷售部期間,部門工作獲得很大起色,不僅銷售額比去年上升了百分之三十,而且部門職員也得到了極大的鍛鍊和進步,總公司對此的獎勵,是對我們全部工作人員的極大的鼓勵。” 應該說,考生乙比考生甲更會令人接受和喜歡。他沒有一連串地使用五個“我“並且未將功勞全部歸為自己,因此同樣的內容,考生乙的表達效果就好得多。

 除了這個例子表明的儘量少用和避免重複使用”我“字以外,還有一些關於“我”字的使用技巧。 

2、變單數的“我”為複數的“我們”;

3、、用較有彈性的“我覺得”“我想”來代替強調意味很濃的“我認為、“我建議”等詞語,以起到緩衝作用; 

4、、使用“我”“我們”的替代語,如“本人”“大家”等,以轉移“我”,“我們”的語義積累作用;

5、對“我”字作修飾和限定,如,”我的拙見””我個人的看法”等;

6、在符合語法的情況下省略主語“我”,如將“我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運作”省略主語變為“這是一次成功的運作。

總之,除了在明確主體、承擔責任的語義環境下,應慎用和巧用“我”字。

二、發表意見的技巧

針對某一問題考生能否發表合理的、深刻的、有建設性的觀點,是公務員面試中的一項一般的而且是重要的測評項目。為了爭取考官的認可,考生除了要具備真才實學能夠發表真知卓見,也要掌握表達自己觀點的藝術,以此來促進考官對自己的觀點的理解和接受。 

 ①考官提問時請考生注意聽,抓住考官提問的要點,同時合理組織自己的語言,考官未說完,絕不能打斷其話頭,靜待考官說完後再從容不迫地發言。 

 ②保持與考官的及時溝通。發言時,一定要密切觀察考官的反應;考官未聽清楚,要及時重複;考官表示困惑,要加以解釋或補充說明;如果考官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請自己結束話題,而不要等到被打斷。 

 ③不要固執己見,應該允許考官提出相反意見,並且虛心傾聽,真誠請教。若經過討論仍堅持自己的觀點,也要記住不要明確否定考官的意見(儘管實質上已經這樣做了),同時尊重考官的意見。 

 ④當問題屬於中性或不易引起爭論時,可直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⑤當自己的觀點不易被接受時,可以使用“層層遞推法”和“反證法”。

前者指先從考官易接受的但離你的真實主題較遠的觀點談起,逐步接近你的真實觀點——以清晰的邏輯和考官們充分的思想準備,去推銷你的觀點。後者是指用“相反”的方法提出觀點,然後逐步去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最終闡明你真正的觀點。人們反對錯誤的觀點往往比接受正確的觀點更容易。

提供確切的信息支持自己的觀點.當考生提供了確切詳實的論據,而不是僅提自己的主張時.你的觀點就容易被接受。

三、考生的語言表達要精練準確

考生的發言需簡潔、精煉,談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內容為線索,展開發揮。考生不要東拉西扯,將主題漫無邊際地外延。

為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論點,考生可採用結構化的語言。回答問題時.開宗明義,先做結論,然後再做敘述和論證,條理清晰地展開主要內容。當然也要避免議論冗長。

四、怎樣做恰當的解釋

在面試中解釋是常用的表達方式。解釋的目的是將考官不明白或不了解的事實、觀點說清楚;或者是闡釋某件事的原因;還或者是將考官的誤解及時澄清。

“解釋”本身並不難,但要使自己的解釋達到預期效果,這就需要一定的原則和技巧了。

①解釋的態度應端正

考生在做解釋時,不能因為考官要求你解釋的問題太簡單而表現得不耐煩或自傲,很多時候,考官並不是真地不懂或沒聽清,他們也不是想搞清楚你到底懂多少。考官要求考生解釋某一問題,往往考察的就是考生會不會解釋!

考生也不能因為自己被誤解或自己的回答被懷疑,需要自己做出解釋,而感到委屈和不滿。考生在做解釋時必須態度誠摯,用滲著情感的語言來說明問題。

 ②應適時收尾 

當解釋實在難以奏效時,考生不必著急,“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考官已經做了某個判斷,考生往往很難改變他的觀點。這時轉移話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而考生若抓住這個問題不放,非要讓考官明白,那樣就可能將考生與考官的關係弄僵。 

 ③有理有據 

解釋其實就是闡明考生的論點的論據。在你確鑿的證據和一定的邏輯推理的支持下,考官將很容易接受考生的解釋。 

 ④實事求是 

解釋時若真實情況難以直言,請考生不要尋找藉口、強調奪理,更不能巧言令色,憑空編造。該解釋的,就講明客觀原因,表明自己態度;不該解釋的,不要亂加說明。

考生若有不便直說的或考生不願在考場表露的,可以如實向考官說明並請求他們的諒解。

⑤承擔責任 當考生被要求解釋自己過去工作中的失誤或某些不足時,若僅僅說明事情的經過而迴避自己的責任,就不明智了。

欲通過自己的解釋獲得考官的信任和諒解,考生最好勇於承擔責任。請放心,對此考官不會只注意“錯誤是誰造成的”,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誰承擔的責任並做了怎樣的解釋”。

在自己承擔責任時,要就事論事,將責任嚴格限定於所解釋的事情上,不要隨意擴大。有的考生誤以為自己承擔的責任越大,就表明自己的態度越誠懇,這種誤解後果會很嚴重。

有的問題甚至只需自己然承認自己的失誤或不懂,不用解釋。例如考生遲到五分鐘,除非有確實的理由,否則不要解釋,誠懇地向考官道歉就可以了。

⑤間接解釋

即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解釋,包括自己原單位領導、大學的老師、獎狀證書等書面材料以及媒體資訊等等。引用第三者的身份進行解釋將增強自己解釋的客觀性和說服力。

五、開放式回答

考生回答問題時,若採取封閉式的回答,即只回答“是”或“不是”而不加以說明,則只表明了態度,而未使考官接受你的表態,甚至讓考官感覺考生並不希望自己的表態被認可,因為考生只是淡漠地回答“是”與“不是”,“對”與“錯”等。 

六、藉口說話

面試時的很多問題是直接針對於考生提的,需要考生正面做出回答。而其中的有些問題如果考生“藉口說話”可能效果會更好。

例如考官詢問:“你認為自己大學期間的成績優秀嗎?那么考生如果正面回答:”我想應該是不錯的吧!“就很難有說服力。而如果考生借用他人的“口”來證實自己,就會有效得多。例如“我本科四年三年拿到了一等獎學金,畢業時被評為優秀畢業生。由於在專業上取得了一定成績,我系唯一的一名中科院院士沈教授讓我進入他的實驗室,並對我的工作做了中肯的評價。畢業前,在沈教授指導下,我在刊物上發表了一篇學術報告,該刊物的總編認為這篇報告觀點新穎、內容翔實……“

藉口說話在具體套用時,要注意“借的口”——選擇的人或事物應該是考官能接受,能認可的。如果考生說:”我母親一直認為我很聰慧……就似乎不太合適,因為自己的親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夠客觀和權威。此外,考生還應儘量將這種方法表達得委婉含蓄一些。有位考生對考官說:“貴局劉局長來我校參觀時,對我做了很高的評價,並歡迎我畢業後來本局工作……這樣會令考官感到考生抬出某領導來壓自己,未免會有牴觸之意。 

藉口說話,既不能大張旗鼓、盛氣凌人,又不能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只要避免了這幾點,“藉口說話”的技巧就能恰當地運用。

 7、面試語言必須表達得明白和確定無誤。 

(1)避免表達含糊和有歧義

如有考生敘述大學期間某次期中考試期間,他以學生會幹部的身份發起了一次“考試不作弊”的活動。該考生用,“中考”來指“期中考試造成考官們誤以為國中畢業升高中的考試。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歧義用語。 

 (2)指代清楚

口語不同於書面語,後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詞,而讀者有足夠的視覺空間容納上下文,因此,代詞使用得多沒關係。只要準確,口語速度快,考官難以根據上下文(根本無下文)來分清指代關係。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語中是分不清的,因此考生在考場上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誤解,可以少用人稱代詞,能用姓名的地方儘量用姓名。

(3)情節敘述需提供確切信息

有些考生回答問題,不緊扣題意,泛泛而談,例如被問到對過去的某件過失怎樣認識時,考生回答:“有一次我做錯了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樣的回答由於未提供足夠的信息,是沒有意義的。

(4)避免使用語義含糊的詞語或句式。 

有些詞語本身就語義含糊,一些句式也是這樣,如:“可能”“也許”,“如果必須做出結論的話……”等。

(5)不要隨意省略主語。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口語可能很隨便,經常在談話的雙方都明白時省略主語,如:“昨天去哪了?”對方不會聽不懂。但考場上既使雙方都能理解的情況下,也最好不要隨意省略主語。面試考場上應使用較正式的口語,尤其是必須注意對考官的稱呼不能省略,如考生詢問“我的觀點對嗎?”就不如:“劉處長您認為我的觀點對不對?”的說法好。

同樣的道理,日常口語中順序顛倒的說法也不應該省、如:“來了,您!”應該說:“您來了!” 

(6)不用方言。 

 除非考官同意,否則考生在考場上儘量使用國語。有些特殊的職位可能要求會某種方言則另當別論。

考生有時發現某考官是同鄉時,情不自禁地說幾句家鄉話,這倒不打緊,但注意適可而止。另外,考生不要在語言中夾雜外語,如不時地蹦出些:“thanky0u“/ok”/yes”等。

(7)可以在話題末尾做一個小結

對於一些時間、空間、邏輯結構不明顯的敘述或較長的一段話,考生可以在結尾言簡意賅地做一個小結,給考官一個清晰、完整的感覺。

(8)增強談活的邏輯結構

考生可以多使用一些連線詞,加強句與句之間的承上啟下,並突出邏輯關係。 

 八、考官跟考生的寒暄怎樣應對

有時候在面試開始時,考官主動與考生隨便地聊一聊天。有的考生這時不知道考官是什麼意思。他們會暗自納悶:“這種寒暄要考察我的什麼素質?”“考官是不是話中有話呢?其實考官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融洽一下考場氣氛,尤其是有些考生過於緊張或拘束,這種寒暄就能起到放鬆的作用。這是考官科學測評人才的一種技巧,也是考官友善態度的一種表示,考生大可不必顧慮重重,只要熱情地隨聲附和就可以了。但寒暄作為面試的“序曲”,不應該喧賓奪主。有的考生見考官隨便地與自己寒暄,就忘了這個原則,自己主動地尋找話題,面試中的寒暄絕對不是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之間的寒暄。

九、適當地引用一些諺語、名人名言佳句、成語典故會突出考生的文化底蘊,通過所引用內容的深度來襯托自己的成熟。 

如考生不小心說錯了話,自我解嘲他說:“的確,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真理往前面走一步,就是謬誤”,我剛才顯然多走了一步,這樣的引用不僅表現了自己的文化素養,同時也為自己的一時失誤找到了理直氣壯的解釋。 

但考生引用名人名言佳句等仍要掌握好度,別讓考官把自己當成詞典。 

十、小心陷阱

考官常用到的五種談話方法中有三種都可能為考生布下了陷阱。“漫談法”就是漫無邊際與考生聊天,所提問題沒有什麼規律,考生揣摩不出考官意圖,也就解除了緊張情緒和戒備狀態。這時考官可能突然問到關鍵問題,讓考生猝不及防,導致泄露真情。為此,考生必須警惕,要知道考官同樣是希望提高面試效率的,考官所提的問題即使再簡單也是有其一定目的的。

“逼談法”就是壓迫式問答,考官對於那些必須讓考生回答的問題,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本單位沒有條件馬上解決住房,你願不願意來”這種限定式的提問,似乎只能有兩種回答:“願意”或“不願意”而且考官正期望你做出明確的回答。考生如果可以明確回答當然沒問題,但有時考生無法做出“二擇一”的選擇,這時請考生從這個“兩難“的陷阱中跳出來,因為你還可以採用模糊性回答等第三種回答方式。

“逆談法”中考官先告訴考生本單位如何不好,若考生情緒因之受到影響,那么就掉到這個陷阱中去了。

十一、怎樣提問 

面試考場上考官有時候會把提問的權力交給你,考生不必謙讓,大大方方接過來則可。考生應該知道,請考生提問不是考官表示禮貌和友好的方式。之所以有如此舉措必然是和面試的目的有關。有經驗的考官希望考生在此能提出問題,並通過這些問題了解考生的另一個側面,同面試開始時的自我介紹一樣,考生在面試收尾時的提問也是考生充分掌握主動權的一次機會。

因此考生不僅需要通過考官對自己問題的回答來了解一些與報考職位以及面試相關的信息,也需要借這個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與眾不同,正如前面的一些例子中談到的那樣。應試者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做出合適的提問了。那么提些什麼問題呢?考生可以就報考職位和本次面試提一些相關問題,在表示自己對這份工作的信心的同時,不妨流露出少許猶豫——你要讓考官知道他的回答可能會影響你最後的決定——因為你也有選擇的權利。考生在參加面試前要做好這方面的準備,有備無患。以下是一些例子。 

 例如:“我對貴單位領導的頻繁變動感到很費解,您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以前通過您的面試的考生,現在是公務員了。他們工作業績如何呢?

“如果貴單位最終錄用我,而且我也接受,您認為在正式上崗前,我還需要做些什麼?”,“是不是面試中表現出色的考生會優先考慮錄用呢?”

以上略舉幾例來說明考生應該提什麼樣的問題。除了問題的內容外,考生在提問時還應注意幾個原則: 

(1)提問就應該提出“問題”,而不要提出新的話題和考官聊天。而且提問不僅僅是考生要問,而且考官要做出回答。因此提出的問題必須能引起考官的興趣和注意,使他樂意回答。

(2)考生的提問不能“殺氣騰騰”不要追問和盤問一個問題,若考官未做明確回答,那么他也一定有如此回答的理由,考生不要糾纏不休。 

(3)提問應以對方為中心。這裡“對方”不是指考官的個人私事,而是和報考單位有關的事宜。考生在這時仍以自己為主題的提問,會讓考官感覺你太自我中心化。 

(4)不要由於怕難倒考官而提一些幼稚的問題。

(5)要注意提問方式:如同開放式回答問題一樣。考生最好採取開放式提問,不要做限定式發問,給考官充分發揮餘地。 

 (6)提的問題不宜過多。一般三~五個就差不多了,不同問題的組合也很重要

(7)進行誘導性提問或試探性提問時,要注意考官的情緒。一旦考官表現得不耐煩,就要及時結束提問。

 (8)不要提超出考官學識太遠的問題(有考生竟想和考官在考場上討論工藝流程!);不要提含糊不清或易引起歧義的問題;不要提考官不能或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提可能使自己陷於不利局面的問題。 

 (9)提問完要明確表示自己的提問結束,並表示誠摯的謝意。

十二、常用句式和“萬用語”

有時候考生需要拖延回答問題的時間以斟酌字詞;有的時候考生一時緊張忘了話題;有的時候考生希望自己的表述會有更好.在這些情況下為了能對考生有些幫助,我們整理一些常用句式和“萬用語”,供考生選用。

“坦率他說……”

“我能適應這份工作是因為……”

“我是這樣考慮這個問題的……”

“我真誠地希望您能對我的情況表示滿意……”

“我希望您能理解……”

“您的問題讓我很難回答,因為……”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

“我很高興您能欣賞我的觀點……”

“我盼望著將來繼續和您合作……”

“這是我為什麼這樣做的理由和想法:……”

“聽完我的解釋後,您也許會同意我的觀點

“當時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您認為我的回答應該從哪裡開始呢?”

“這樣理解您的話對嗎?”

“在我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我必須強調……”

“您對我的建議正是我準備實現的目標

“這是從中總結到的教訓,相信以後我不會再發生同樣的過失

“的確”是的“當然…

十三、面試用語的“禁忌

這裡集中討論一些面試時考生不該使用的語言風格或樣式等,以供考生借鑑:

(1)自己和自己搶話也不讓別人插話

有些考生前一句話剛完馬上又搶著說下一句話,並在話題連線的部分插入無意義的“所以…”“而”等連線詞,讓自己的語言水泄不通,難以讓考官插話以做出適當的回響,例如某考生這樣說:“我要說的就是這些……所以……換句話說……”。

(2)語言的反覆追加

當考生說話時反覆重複某一句話或經常補充前面的話,就會令考官煩燥了。

(3)確定性的兩個極端

語義的確定性應適時而定。有些考生形成一種語言習慣,經常使用絕對肯定或很不確定的詞語。例如一些考生總是說:“肯定是………絕對是………當然了……”,另一些考生卻老把“也許、可能、大概、差不多,還可以吧”等掛在嘴邊。這兩種情況都應該避免。

(4)語言呆板、重複使用某種句式或詞語

如果考生回答每一個問題都像國小生解問答題一樣:“因為……所以……”那么既使其內容再精彩,也會令考官乏味。考生應儘可能地變換句式,使用同義詞或近義詞等。例如“因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換用成:“因此、由於、由於這個原因、之所以……是由於……”等等。 

(5)不要隨便擴大指代範圍

有的考生經常使用。眾所周知………、正如每一個人了解的那樣……”等話語,似乎面試考場應該加入更多人。這樣的說話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 

(6)去掉口頭禪和伴隨動作

一個人的“言語形象”也可能帶著一些反覆使用的口頭禪“那個月么、然後等以及諸如揚眉、歪嘴角、搔頭髮、抹鼻子的伴隨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