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審計署《績效審計手冊》中文版全文

 英國國家審計署《績效審計手冊》
2003年《英國績效審計手冊》內容提要


本手冊由前言、什麼是績效審計、如何實施績效審計、績效審計的質量控制環節和附錄5個部分組成。
前言介紹了手冊的發布背景,總結了在1997年發布績效審計手冊以來,英國績效審計工作的經驗和方法,尤其是介紹了1997年以來的新發展和新規定。比如,刪除了關於審計組應提供詳盡的內部檔案的要求;同時增加了若干可選擇的新技術方法。
第1部分介紹了英國開展績效審計的方式和有關背景。手冊指出,保持靈活性和創造性,是這些年績效審計工作始終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因此,手冊的主旨並不是介紹有關績效審計的統一方法和標準,而是強調審計人員要樹立創新意識,靈活開展工作,努力滿足議會、被審計單位及相關利益主體的要求。手冊介紹了績效審計循環的關鍵階段、績效審計成果的種類和績效審計工作的發展演進,並結合憲法和法律依據,介紹了績效審計的審計範圍,以及審計署與公共賬目委員會及其他機構的關係。
第2部分介紹了如何成功地實施績效審計。手冊提出,要成功地完成一個績效審計項目,在審計準備階段,審計組需要選擇恰當的審計項目,實行嚴格的項目和風險管理制度,對審計中需回答的問題予以清晰歸類,選擇適當的審計方法體系;在審計實施階段,要取得充分、相關和可靠的審計證據,提供簡潔明了的審計信息,組織好與被審計單位交換意見,並有效地發布審計信息;關於跟蹤檢查,主要是檢查是否實現了審計成果增值並擴大了審計影響,是否實施了建設性的事後檢查和質量保證工作。
第3部分闡述了在績效審計過程中,如何分步驟實施審計質量控制,以確保取得高質量的審計成果。針對不同的審計階段,提出了審計準備、審計證據、審計報告草案、審計信息發布和總結等五個環環相扣的 “質量環節”。每個“質量環節”都包括一系列簡明的問題,只有在對本階段的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之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手冊列舉了審計人員可能收集到的、用來回答每一個問題的各類證據,對“質量環節”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說明。“質量環節”的設立,目的在於建立有利於實現審計目標的質量保證體系,而不是生搬硬套傳統的“程式化”的績效審計程式。
附錄分別闡述了績效審計原則、風險管理、問題解析法和碰頭會、繪製關係結構圖、審計報告草案發布等5個績效審計中常採用的典型技術方法,作為對前幾部分內容的說明和補充。
目錄
 
前言
第1部分:什麼是績效審計?
●開展績效審計工作的方式
●績效審計的憲法和法律依據
第2部分:如何成功實施績效審計?
●審計準備
——選擇恰當的審計項目
——實行嚴格的項目和風險管理制度
——對審計中需回答的問題予以清晰歸類
——適當的審計方法體系
●審計實施
——取得充分、相關和可靠的審計證據
——提供簡潔明了的審計信息
——組織好與被審計單位交換意見
——有效發布審計信息
●跟蹤檢查
——實現增值並擴大影響
——建設性的事後檢查和質量保證工作
第3部分:如何進行績效審計質量控制——“質量環節”
●質量環節1:審計準備工作是否就緒?
●質量環節2:審計人員獲取的信息是否清晰、可信並
得到證據支持?
●質量環節3:是否可以提交審計報告草案?
●質量環節4:是否可以發布審計信息?
●質量環節5:是否已總結經驗教訓?
附錄:
●附錄1:績效審計原則
●附錄2:風險管理
●附錄3:問題解析法和碰頭會
●附錄4:繪製結構關係圖
●附錄5:審計報告草案的印製
 
前言
 
1997年,國家審計署(nao)首次發布了績效審計手冊。編髮手冊的目的是為確保績效審計能遵循審計標準,並肯定已有的工作方式。那時,績效審計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進展:我們更多地關注資金投入獲得的產出和結果,而非過程,審計方法日益合理可靠,審計報告日益簡潔清晰,審計工作得到了媒體前所未有的積極關注。
但是,六年過去了,現在我們面臨新的挑戰。審計周期仍然太長,漫長的審計過程占用了過多的審計資源。重新規劃審計工作,適當簡化某些既定程式,以縮短審計周期,已迫在眉睫。同時,我們也要逐步建立起嚴謹高效的項目管理制度,在嚴格的項目計畫和切實可行的項目預算的基礎上,採用與高級審計管理人員簽約等形式布置安排審計項目。
縮短審計周期不僅僅是降低審計成本,而是要求我們在規劃工作時,要有戰略眼光和進取精神,依據原始證據,努力尋求改進方法,提出建設性意見。必須認識到,要實現上述目的,對那些具有較強挑戰性的審計項目,審計成本可能會高達25萬英磅以上;而對於那些相對容易的審計項目,所需花費的審計成本要低得多。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統籌靈活地配置審計資源,科學縝密地規劃和管理審計項目,創造性地有效利用各種可支配資源,以確保取得的最終審計成果能清楚地表明所投入的審計成本是值得的。總之,我們必須探索更加快捷有效的績效審計方法。
本手冊是為了幫助審計組更加科學高效地開展績效審計:在評估可能產生的影響和風險的基礎上,更有效、靈活和創造性地針對審計對象展開工作。手冊介紹了一些新方法,同時剔除了已有方法中的無效內容。例如:刪除了關於審計組應提供詳盡的內部檔案的要求(如初步審計報告,在此報告中羅列的可能的審計發現,主要是基於審計人員的推測而非確鑿的審計證據);同時,為了實現項目計畫中的重點目標,手冊提供了若干可選擇的審計方法。
手冊第1部分介紹了我們開展績效審計工作的方式,憲法和法律依據,以及與公共賬目委員會等機構的關係。
第2部分列示了成功實施績效審計需要完成的各項工作內容,介紹了審計組管理和開展工作應該採用的恰當的技術方法,包括如何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
為確保取得如第2部分所述的高質量的審計成果,第3部分闡述了如何分步驟實施審計質量控制。針對不同的審計階段,提出了環環相扣的五個“質量環節”。每個“質量環節”都包括一系列簡明的問題,只有在對本環節的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之後,才能進入下一環節。這裡,我們列舉了審計人員可能收集到的、用來回答每一個問題的各類證據,對“質量環節”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設立“質量環節”的目的,在於建立有利於實現審計目標的質量保證體系,而不是生搬硬套傳統的“程式化”的績效審計程式。
本手冊僅介紹了開展績效審計工作必然要涉及到的共性內容和通用技術。因此,應當結合績效審計專題指南和其他書面資料以及國家審計署區域網路資料來閱讀,也可以索取本手冊的電子版。 
 

了解詳情直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