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師考試輔導:城市總體布局

§1、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
1.1 城市發展與城市功能演化
1.2 城市問題與城市結構最佳化
1.3 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的關係
§2、城市總體布局的基本原則
2.1 整體協調,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2.2 城鄉融合,力求系統綜合,時空發展有序
2.3 增強區域城市觀念,重在區域整體發展
2.4 體現政策,突出重點,帶動全局
§3、城市總體布局的綜合協調
3.1 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協調發展
3.2 城市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協調發展
3.3 城市局部地區與整體布局相結合
3.4 城市近期建設與遠期控制相結合
§4、城市總體布局的方案最佳化
4.1 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
4.2 方案比較的內容
4.3 綜合評定方案,歸納匯總提高
§5、城市綠地系統與景觀規劃
5.1 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布置
5.2 城市景觀規劃
5.3 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工程設施與城市景觀規劃
§6、幾種不同類型的城市總體規劃
6.1 礦業城市
6.2 風景旅遊和紀念性城市
6.3 山地城市
6.4 港口城市
例:福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四、市區總體布局 
25. 市區布局結構要從疏解中心城人口和降低建築密度,增大經濟總體規模,提高經濟總體水平,改善生態環境出發,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合理布局,適度超前建設基礎設施,形成分工合理、布局科學、高效協調的城市發展的整體態勢。 構築福州市區發展新格局。以中心城為依託,以空港、海港為導向,沿江向海,東進南下,有序滾動發展,形成“一城三組團”的布局結構。 
26.中心城在功能重整、有機分散的基礎上, 以內涵發展為主。中心城要形成市域、省域及海峽西岸的經貿、金融、科技、文教、信息的中心,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把工業和人口向三個組團和外圍城鎮轉移。三個組團要利用開放政策優勢和大型基礎設施優勢,接受中心城的輻射,成為工業、交通主要發展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具有相當規模的新城鎮,分擔和補充中心城的功能。 
27.國道、鐵路、港口、機場, 彼此之間及與城市道路之間建立便捷聯繫,構成網路。中心城與各個組團,以及各個組團之間要有方便的聯繫,形成市區的整體。 
28.福州工業發展, 空間上由中心城向外圍組團和外圍城鎮轉移,結構上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變,從層次上實現傳統工業向高新技術工業的轉換。
中心城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高科技園區和工業小區,並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相結合,實現福州工業升級換代。馬尾以保稅區為視窗,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體,大力發展電子、精密機械、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長安依託長安港區建設發展以台資為主的新型工業。琅岐以建設農副產品基地為主,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 
29. 馬尾要充分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等高層次對外開放的優勢,充分發揮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強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至2010年實際居住總人口12萬人,用地規模12.9平方公里。 從馬尾用地條件和發展過程的實際出發,規劃布局採取“單心雙片”結構。馬尾舊城向東發展,形成城市中心。港區、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快安投資區分設在城市中心的東西兩側,兩頭推進。生活居住北靠山、南沿江,爭取較好的居住環境。 
30.長安擁有閩江口內條件最優的港區。 以港口開發帶動工業,是今後主要的發展策略。 在發展中要協調好港口、鐵路、國道主幹線和城市建設的關係。至2010年實際居住人口11.5萬人,建設用地10.5平方公里。 長安組團發展以現有亭江鎮為依託,自西向東,自南向北,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活區、工業區和新港區。三個功能區用綠化帶相隔離,保留現有山體、水體,構築良好的城市環境。 
31.琅岐要利用島嶼的特點,大力開展閩台農業合作,建設有特色、高科技的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同時,要利用沿江、沿海的自然環境,發展以山水觀光、休閒度假為主的旅遊業。至2010年,實際居住人口6.5萬人, 建設用地4.6平方公里。 規劃布局以舊鎮為依託,向東、向西擴展形成三個片區。西片區為港區、碼頭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東片區為生活居住和新的公共活動中心區;中部為舊城區,應逐步改造,提高環境質量。 
32.馬尾、長安背山面水,用地狹長,港口、 鐵路、公路、跨江橋樑的規劃應與城市規劃相銜接;規劃實施中,交通建設應與城市建設相協調。  
 
本章重點:城市總體布局的基本原則
本章難點: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