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師評職稱新規體現務實精神

本報日前報導,今後,鄉鎮初級中學的教師評職稱時,計算機證書暫不作為必備條件。這是新修訂的《海南省中國小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作出的規定。相信鄉鎮初級中學的教師們看到這樣的規定後都會舒一口氣,他們不用再受計算機培訓、考試之苦了。

前幾天,人事部出台新規,職稱外語考試不搞一刀切,規定十類人員可以不參加考試。在此背景下,鄉鎮初級中學教師評職稱不再需要計算機證書的規定,格外引人注目。

評職稱,需要有一定的條件,被評選人需具備一定的資格,否則就難以體現職稱的學術水準。但這種專業條件和資格必須合乎實際。人事部門原先將計算機證書列為中學教師評職稱的一個必備條件,可能是考慮到現在社會已進入資訊時代,計算機已成為一種獲取知識和傳播知識的基礎工具,為人師者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將難以適應這個時代,難以教育好學生。應該說,這種想法是好,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但如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規定卻又不甚合理。

為什麼這么說?從我省的實際情況來看,城市裡的中學絕大部分已經基本配備了電腦室,學生有學習計算機技術的基本條件,因此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就合情合理。而大部分鄉鎮初級中學因為投入不足,普遍存在教學設備不足的問題,絕大部分學校沒有配備電腦室,沒有開計算機課。這種狀況,在一定時期內難以改變。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老師即使有計算機技術,也無用武之地。因此要求所有教師都掌握計算機技術,實無必要。但為了評職稱,他們又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學這基本用不上的計算機技術,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這種浪費,就是這種不合理的評職稱條件造成的。人事部門可能正是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才做出現在這樣的改變。

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項政策,儘管出發點好,但如果出台時不考慮周到,也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對政府出台的各項制度,人們會根據自身的最大利益,理性地做出反應。如果制度設計得好,那么就可能促進社會進步,促進全體國民福利的增長;如果制度設計不合理,那么就會產生消極後果。從這個意義來說,政府出台政策,應力求周到、務實,切忌搞形式主義的一刀切。

當前,省委省政府正在倡導政府部門改進工作作風,求真務實,執政為民。人事部門將教師評職稱條件改得更合乎實際,也是改進工作作風的一個具體體現。各級政府和各部門不妨認真自查一下,看看本部門本單位還有多少不符合實際、形式主義的檔案和規定。如果還有,則需要認真加以清理、修訂,使之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更加符合民眾的實際需要,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求真務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