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筆記三

第四部分、統計 
1、數值型數據的整理和圖示 
1、數據分組:1) 確定組數:k=1 lgn/lg2 ;2)確定組距:(最大值-最小值)÷組數;3)根據分組整理成頻數分布表。 
採用組距分組時,遵循“不重不漏”原則。為解決“不重”問題,統計分組時習慣上規定“上組限不在內”。 
對於離散變數,採用相鄰組限間斷的辦法解決。 
對於連續變數,採取相鄰兩組組限重疊的辦法。 
2、時 間序列的速度分析 
1)發展速度:是報告期與基期水平之比。環比發展速度和定基發展速度。 
環比是報告期與前一期水平比,定基是報告期與某一固定期水平比。 
觀察期內個環比發展速度連乘積等於最末期的定基發展速度。 
相鄰定基發展速度,後者除以前者等於相應環比發展速度。 
2)增長速度:增長率,是增長量與基期水平之比。(發展速度-1)。分為環比與定基增長速度。 
由環比增長速度推算定基增長速度時,先將環比增長速度加1後連乘,再將結果-1即為定基增長速度。 
平均發展速度:各個時期環比發展速度的平均數。 
平均增長速度用平均發展速度-1求得。計算平均發展速度方法是水平法,即幾何平均法。 
4、速度分析與套用: 
當時 間序列的觀察值出現0和負數時,不宜計算速度。有些情況,不能單純就速度論速度,注意速度與水平的結合分析。 
增長1%絕對值=逐期增長量 / (環比增長速度*100)=前期水平/100 
3、綜合指數 
1)基期加權(拉氏) 
質量指數:產品價格乘以報告期相應數量。 
p1/0=∑p1q0/∑p0q0 
數量指數(常用):產品數量乘以基期相應價格。 
q1/0=∑p0q1/∑p0q0 

2)報告其加權(派式) 
質量指數(常用):產品價格乘以報告期相應數量。 
p1/0=∑p1q1/∑p0q1 
數量指數:產品數量乘以基期相應價格。 
q1/0=∑p1q1/∑p1q0 
3 )指數體系 
v1/0=∑p1q1/∑p0q0= ∑p1q1/∑p0q1×∑p0q1/∑p0q0 
絕對水平:∑p1q1-∑p0q0=(∑p1q1-∑p0q1) (∑p0q1-∑p0q0) 
4、相關係數取值範圍 1和-1之間。r=1完全正相關;r=-1完全負相關;r=0不存線上性相關,可能存在非線 性相關。 
線性關係的密切程度:|r|≥0.8高度相關,0.5≤|r|≤0.8中度相關,0.3≤|r|≤0.5低度相關,|r|≤0.3相關程度極弱,視為不相關。 
第五部分 會計 
1、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法: 
1)有的項目根據總賬科目期末餘額直接填列, 
如資產方的“應收票據”,“應收股利”,“應收利息”,“固定資產原價”,“累計折舊”,“工程物資”,“遞延稅款借項”等項目, 
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方的“短期借款”,“應付票據”,“預計負債”,“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等項目。 

2)有的項目根據若干個總賬科目期末餘額計算後的數字填列, 
如資產方的“貨幣資金”項目,應根據“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三個總賬科目的期末餘額合計填列, 
又如“固定資產淨值”項目,應根據“固定資產”總賬的期末餘額減“累計折舊”總賬期末餘額的差額填列。 
3)有的項目根據總賬科目期末餘額減去部分數額後的數字填列,如“長期債權投資”、長期負債中的“長期借款”、“應付債券”等項目,應根據各該總賬的期末餘額減去一年內收回或到期部分的金額後填列。 
4)有的項目根據有關明細賬期末餘額直接填列,如“法定公益金”項目,應根據“盈餘公積”科目所屬“法定公益金”明細科目的期末餘額填列。
5)有的項目根據幾個明細賬期末餘額計算填列,如“應收賬款”項目應根據“應收賬款”所屬明細賬的期末借方餘額合計減去“壞賬準備”科目中有關應收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期末餘額後的金額填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