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考試經濟學複習筆記(八)

八、對外經濟開放與對外經濟關係

考試目的

本章闡述了對外開放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知識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意義。通過本章的考試,使考生熟悉實行對外開放的客觀必然性以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性;掌握和熟悉對外貿易、對外經濟合作的基本理論、知識,提聯考生的國際經濟理論和政策水平。

考試內容

(一)對外開放的必然性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形式

掌握對外開放與經濟全球化的關係,掌握對外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係,熟悉對外開放的基本形式。

1. 對外開放與經濟全球化

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是生產社會化的客觀要求,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2. 對外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市場機制的主要功能和本質特徵是利用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

3. 對外開放的基本形式: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

(二)對外貿易的作用和政府對進出口貿易的干預

掌握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熟悉對外貿易在經濟中的作用;掌握影響進出口貿易規模的因素;熟悉政府對進出口貿易調控方式和措施。

1. 對外貿易的基本作用

對外貿易是一國對外經濟關係的基礎和主要內容。

對外貿易基本作用:1)利用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獲利2)促進經濟成長擴大就業和實現經濟的平衡3)增加外匯,改善國際收支平衡 4)提高開放度,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傳導作用:通過進出口貿易和世界市場商品價格的波動兩個渠道來實現。(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

對外貿易傳導作用大小受開放程度,貿易依存度,經濟體制,經濟政策和雙邊貿易關係影響。

2. 影響對外貿易的主要因素

影響出口貿易因素:1)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2)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3)匯率水平4)國際市場需求水平和需求結構

影響進口貿易因素:1)經濟總量和總產出水平2)匯率水平3)國際市場商品市場供給情況和價格水平的高低。

3. 政府對進出口貿易的干預

目的: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國外競爭者的損害,維持本國的經濟成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對進口貿易的干預:主要採取關稅限制(壁壘)和非關稅限制(壁壘)(進口配額制、進口許可證、自動出口限制、進口押金制、最低限價制)

對出口貿易的干預:出口信貸、出口信貸國家擔保制、出口補貼、出口退稅、商品傾銷等。

(三)對外經濟合作

掌握國際資本流動的含義和原因;掌握利用外資的含義和作用;掌握國際技術轉讓的類型及和含義及原因;熟悉國際技術貿易的各種方式;掌握國際技術轉讓的作用,掌握對外技術交流的含義和作用;掌握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原因和經濟效應;熟悉阻礙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因素。

1.國際資本流動和政府對資本流動的干預

含義:資本在國家之間或地區之間的轉移

資本流動的內在動力:流出國與流入國都有效益。

國際資本流動包括長期(國際間的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中長期貸款)和短期(短期資金融通、貿易型短期資本流動、銀行資本流動、投機性資本流動)兩種類型。

對資本流入國積極作用:1)緩解資金不足,加大就業2)增加外匯平衡國際收支3)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對資本流入國消極作用:1)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亂2)加重外債負擔3)成為輸出國附庸。

對資本輸出國積極作用:1)找到投資市場,獲得高額利潤2)擴大市場份額占領世界市場3)經濟上對他國控制。

對資本輸出國消極作用:導致經濟成長停滯,減少本國就業。

政府對資本流動的干預:1)外匯管制2)頒布政策法規條例3)對償債能力控制4)制定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積極利用外資是我國長期的戰略方針。

2.國際轉讓技術和引進先進技術

國際技術轉讓類型:國際技術貿易(專利技術、專有技術和許可證貿易、諮詢服務和技術服務及合作生產)、國際技術交流(非商業性的國際技術轉讓,包括技術援助、合作開發、科技人員交流)

作用:1)加快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成長;2)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3)縮短研製時間,節省研製費用;4)提高競爭力

3.勞動力國際流動與我國的對外勞務合作

原因:

1) 收入的國際差距

2) 各國勞動力供求的不平衡;

3) 各國經濟周期波動的不同步

阻礙因素:流動成本過高、國外就業預期和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

形式:永久移民式的勞動力流動;中短期勞務輸入與輸出;智力型人力資本流動;未跨國界的勞動力流動雙重經濟效應。

(四)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基本原則和運行機制

掌握世貿組織的宗旨,了解世貿組織的職能,掌握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熟悉世貿組織的運行機制。熟悉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關係。

1.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和基本職能

宗旨:通過彼此削減關稅和減少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上的歧視待遇,以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生產和交換,保證充分就業,增加收入和有效需求,提高生活水平。擴大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