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點如何突破聯考獨詞類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

  3月9日,全省許多學校組織了2007年石家莊市高中畢業班複習教學質量檢測(二)的考試。語文作文的題目是這樣的:以“新”為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於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

這是一個獨詞式作文。所謂獨詞式作文,指話題或文題是一個詞語,這是一種比較熱的命題方式,在近幾年聯考中頻頻出現。2001年全國卷“誠信”,2002年北京卷“規則”,2003年上海卷“雜”、北京卷“轉折”,2004年上海卷“忙”、北京卷“包容”,2005年江西卷“臉”、廣東卷“紀念”,2006年遼寧卷“肩膀”、天津卷“願景”、安徽卷“讀”、四川卷“問”等。

這裡,老師將結合這次考試中的優秀作文,談談這類作文的寫作方法。

首先我們從審題的角度來談。

獨詞式作文,無論是話題作文還是命題作文,都必須經過一個審題關。有的同學認為既然是獨詞,已經限定的寫作範圍,就沒有審題的必要了。這種想法是極端錯誤的。

不可否認,獨詞式作文比起一般的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來,審題的難度降低了許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審題。

那么,這種類型的作文如何審題呢?

這類作文首先我們要看構成話題或題目的詞語。這些詞語,有的是動詞,如2006年安徽卷“讀”、四川卷“問”;有的是名詞,如2001年全國卷“誠信”,2002年北京卷“規則”;有的是形容詞,如2003年上海卷“雜”,2004年上海卷“忙”。有的是表抽象的,如2005年廣東卷“紀念”;有的是表具體的,如2005年江西卷“臉”,2006年遼寧卷“肩膀”。還有的是有比喻象徵義的,如2006年遼寧卷“肩膀”等。

審讀這些詞語,是名詞的,我們要明確知道這個詞語的內涵和外延。如當我們看到《習慣》這個題目的時候,怎樣做呢?首先應該確定詞語的內涵和外延。習慣的內涵是指在長時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和社會風尚;而它的外延就比較廣了,可以是一個人的習慣,可以是一個民族的習慣;還可以是習慣產生的根源,還可以是習慣的作用和弊端。是動詞的,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動詞所表示的這個動作行為的本身的意思,然後給這個動詞添加瀕於,使它的動作性更加明確。如2006年安徽卷的“讀”,我們知道“讀”這個動詞的含義是主要是指閱讀,那么閱讀什麼呢?我們可以加上適當的賓語,如具體的讀某一本書,抽象的還可以讀人生,讀社會,讀人等。這樣文章寫起來就會具體而不空泛了。是形容詞的,要了解這個詞語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質、狀態。如2004年上海卷“忙”,這個詞語應該是表示人處在一種沒有空閒的狀態中。這個狀態可以是形容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的狀態,可以是忙得有收穫,也可以是忙得無結果,是一種忙亂。是具體的,如2005年江西卷的“臉”,我們要了解這個詞語的內涵和外延,更重要的是了解這個詞語的比喻義,抽象義。如可以想到抽象的臉面,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是抽象的,我們要把這個詞語具體化。

如這次石檢二的“新”。這是個形容詞,它的含義是剛出現的或剛經歷到的。這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具體的詞語,我們可以聯想到物之新,聯想到人之新,聯想到事之新;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新,如創新,新穎、新潮等。

歸納起來,對於獨詞式的作文,審題可以採用的方法不外是如下幾點:①審讀詞語含義②化實為虛、化虛為實法③大題小做作、小題大作法。審好了題,我們就要確定文體。一般來說,獨詞式作文的體裁選擇比較寬,可以是講一個道理,寫成規範的議論文;可以是抒一段情,寫成散文;可以是記述一件事,寫成記敘文;當然也可以寫成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性強的文章。

如“新”,我們可以寫成對新生事物的理性的思考,也可以謳歌一切新的景象、新的氣息,還可以講述有關“新”的故事。如下面的例文。

確定了主題和文體,我們就要著手選材。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下面的例文。

下面我們分別對這幾篇學生優秀作文逐一分析。

例文一:

時間最令人心疼的是瓷器和女人,瓷器易碎,而女人如花,朵朵嘆息……

———題記

何謂新?新就是不同以往。新希望,新思想,新信仰,新生活,這一連串的新串起了一襲襲女人的身影。

孤漠落日長煙

文成公主遠行的身影,漸漸消散在風起雲落的唐朝,含淚回望,心已決然。她帶著唐朝的希望離去,離開繁華昌盛的長安,步入那滿是荒涼的高原。種子、耕具、絲綢,她給古老的藏民帶去新的希望。

關山沙場十年。

木蘭披一身戰甲,持一柄長劍,,跨一匹駿馬,在男兒的沙場上留下幾丈豪情,幾縷傷感,幾滴淚水。誰說女子不如男,誰說鳳必居龍下,我花木蘭就是要衝破這條千年來不變的枷鎖。新的思想迸發出耀眼的火光。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你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徽因啊徽因,為何你這般柔弱又這般堅毅?為何你願“坐一條孤寂的船,自己拉縴?”為何在北京古城牆下留下你那么多奔忙的身影?因為信仰,它是你生命的支柱。也許世人不解那一處處古牆有何價值,你卻堅定保存它,這是你新的信仰。

不死鳥飛遠了嗎?

三毛,現代流浪生活的象徵。“如果生命是一朵雲,它的光彩絢麗變幻與漂流都是自然的,只因為它是一朵雲。”三毛正是這樣,她將生命舒展成隨心所欲的形狀,她將對生命的尊重燃燒得多姿多彩,她將對流浪的奇異艱辛鍛造的悲愴且浪漫,她將對荷西刻骨銘心的愛推向極致。三毛,將一種全新的生活留給世人。

新,如曉風牽出的殘月,靜靜揮灑著幽幽的清輝。

新,如江水,久久舐著那不肯皈依的靈魂。

新,如春雨,匯出一股清流洗滌污濁的土地。

黎明咬破夜的唇,一抹艷陽將血色留於天際。———又是新的一天。

教師點評:

讀這篇文章,猶如春風拂面,清新之氣迎面而來。作者平日的積澱,文學的素養在這篇短文中集中地表現出來。這篇文章在考場上完成,是很見功底的。

清新之一:構思之新。作者用“新”這一線索串起了歷史上幾個不同類型的女性。從新希望、新思想、新信仰、新生活的角度多方面闡釋了“新”的含義。

清新之二:選材之新。作者選取了四個女性,有的是歷史人物,如文成公主;有的是現實人物,如林徽因、三毛;有的是文學形象,如花木蘭。這些迥異於一般同學的選材,為實的這篇文章一枝獨秀。

清新之三:語言之新。作者在文中多次出現語言亮點。如直接引用的話語,引用林徽因和三毛的話,如選用恰切的動詞,如“黎明咬破夜的唇,”中“咬”的使用,把黎明和夜都擬人化,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日出的可愛;如“木蘭披一身戰甲,持一柄長劍,,跨一匹駿馬,在男兒的沙場上留下幾丈豪情,幾縷傷感,幾滴淚水。”幾個動詞接連使用把木蘭的颯爽英姿表現出來。

啟示:在現階段,多準備一些相關的材料,要學會巧妙的利用材料,甚至可以只準備幾個新穎的材料,無論在什麼主題的文章中都可以巧妙的利用上。

例文二:

新,總與舊相對。新生事物的出現從感情上總給人以震撼。然而究竟這“新”是“新的真理”,還是“新的謬誤”,僅就其“不同以往”或“與眾不同”是無法判斷的。因此,我說:我們應該辯證的來看“新”,它不是一出現就帶著神的光環,也不是一落地就踏出了魔鬼的腳印。究竟新生事物是否存在合理性,取決於它是否因形勢而生,是否適應形勢。

商鞅,太史公筆下的小人,卻在秦國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正是他的變法,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使秦國由偏居一隅的小國變成了雄霸一方、敢與天下爭鋒的強國。他的鼓勵耕種,盈充了人們的糧倉;他的不斷征戰,擴大了人民的土地。如此反覆,終成一霸。商鞅變法,“新”得合理,“新”的偉大!

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動盪不安和連年征戰,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八十年代的中國百廢待興。鄧小平創新的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將中國經濟逐漸送入正軌。他創新地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的、漂亮的解決了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道路上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鄧小平二十年的耕耘創新,“新”得精彩,“新”得偉大。

然而,正如前文所說,“新”的謬誤也在我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王安石變法就是這樣。才華橫溢卻蟄居了二十餘年的王安石在神宗時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居宰相之職,行變法之事。然而面對新法禍害人民的不爭事實,王安石沒有致力於改變新法以適應形勢,卻利用宰相之權,排擠司馬光、范縝、蘇東坡等忠良之臣,進而啟用阿諛他的小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後來的朋黨之爭,乃至靖康之恥買下了禍根。王安石之敗,在於“新”得不切實際,“新”得無理。

所以,大至治國,小至持家,創新應得到鼓勵,但應經過深思熟慮,“新”得切合實際,適應形勢,才能“新”出一片燦爛!

教師點評:

本文辯證思維運用得當。作者理性的思考了新事物的兩面性。得出一個辯證的結論:創新應得到鼓勵,但應經過深思熟慮,“新”得切合實際,適應形勢,才能“新”出一片燦爛!全文所舉例子不多,但卻很精彩。全文共舉了三個例子,三個例子都是政治家。正面論證時所列舉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古代忠於國君的商鞅,一個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當代政治家鄧小平。兩個例子相互映襯,勾連古今,表達了作者對新生事物的褒獎之意。反面的例子作者選用了被列寧成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這是非常新的角度。人們用王安石的例子,一般都是褒獎。而作者卻獨具慧眼,發掘出了這一陳舊材料的新意———變法過程中的失誤來論證新事物應符合客觀實際這一觀點。文章的結構是典範的議論文三段論式的結構———開頭亮明觀點,中間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觀點,最後做一個總結。

啟示:①寫議論文一定要注意運用辯證方法,辯證思維在議論文中可以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審題中能把話題的辯證性審出來,那么,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②例子應力求新穎,這裡新穎的含義有二:一是所選的例子與大家的不同,二是所選的例子和大家相同,但角度不同。這就需要同學們平時多積累。在積累例證是,應力求積累得全面、細緻。

例文三:
我們用爆竹聲聲、歡歌笑語迎接新年的到來;我們用優美的歌聲、歡快的舞蹈迎接新芽爆青;我們懷著期待和感動迎接新生命的降臨。“新”帶給生活鮮亮的色彩,賦予生命無窮的活力;“新”是我們生命中的動力和希望的源泉。

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催化了歐洲繁榮發展的進程;蒸汽機的改進牽引著英國的列車領先於世界;電的發明和使用,照亮了人類前進的道路;計算機的普及讓人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盡情馳騁。

沒有“新”,人類便邁不開科技進步的腳步。同樣,沒有“新”,人類在社會也不會有高度的文明。

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就是在不斷更新中發展並且輝煌。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新思想的“泛濫”擁著中國來到大一統時代;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理念顛覆了封建統治;有時新的思想———馬列主義,為幾千年背負三座大山的勞苦大眾謀得了幸福。

所以,沒有“新”思想就不會有中國的前進;沒有“新”思想就不會有人們的解放和自由。

其實,不止人類社會需要“新”,大自然中同樣充滿了“新”的景象和氣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盈滿“新”的羞澀和生機;“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帶給人們喜悅和希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人感到清新、滋潤;“海日生殘夜,江村入舊年”,帶給人們的是深刻的“新”的景象和無限的遐想和思考。還有腐病或水中蕩漾著的“新”,綠樹青草間翠綠著的“新”,花叢中燦爛著的“新”,蜜蜂彩蝶飛舞時勤奮著的“新”。

“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幫助人們創造生活,提升自己,讓人們永遠保持青春的活力和一顆積極、熱情、熱愛生活的心。“新”讓黑暗不再漫長,讓落日不再憂傷,讓天空不再懼怕風雨,因為風雨過後彩虹會讓天空煥然一新。

讓我們去追尋“新”的腳步吧,發現“新”,欣賞“新”,創造“新”,用“新”的饋贈勾勒出我們美好的生活。

這是第三篇優秀作文,請同學們作出點評,找到對自己作文有啟發幫助的亮點去揣摩,去模仿。